第周民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語文教學課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就要在課堂上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重視學生的情感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培養語言應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本文就結合當前的語文教學課堂,論述如何開展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小學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課程教學
一、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內涵
1.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語言的魅力就是能夠通過語言文字將情景在腦海中進行重現,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培養核心素養,能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陶冶他們的文學情操,并且能夠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尤其是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對詩歌進行鑒賞,使他們能夠學會欣賞詩歌,認識詩歌的美,感受到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
2.弘揚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了解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愛國意識,通過講解傳統文化,使他們能夠產生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就應當注重這一方面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多接觸傳統文化,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承擔起傳承文化的責任。
二、語文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
小學語文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重視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核心素養。因此在目前的語文教學改革中,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1.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決定了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應用,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剛剛接觸到漢字,基礎比較薄弱。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從漢字的聽說讀寫,基本的詞匯含義,以及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方面來組織教學。作為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在學生能夠接受理解的范圍內組織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在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又分為幾個不同的方面。
例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涉及到朗讀、記憶、背誦、理解等等不同的方面。在學習《奇怪的石頭》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發現大石頭由來的具體過程,使學生站到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具體含義。學習這篇文章的基本要求有“掌握基礎的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主人公勤于動腦,勇于探索的品質”。從這些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來,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漢字和詞語是對學生的第一要求。而隨著年級的不同,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要求也是不同的,對于同一年級,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的漢字詞語的基本含義,還應當能夠理解段落大意,能夠總結文章中心,體會文章寫作手法的巧妙之處。閱讀某一篇文章時,首先需要聯系上下文的語境,結合作者的感情色彩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教師就需要給學生來進行這種系統學習方法的培訓。
2.寓教于樂,進行教學創新。教學的過程既需要教師“教”,也需要學生“學”。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因此,教師和學生必須做到相互平等尊重,才能夠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較強的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組織一些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同時,寓教于樂為學生創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例如,在學習《白楊》這篇文章使教師就可以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掌握文章的大意,接下來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文章中描寫的白楊樹都具有哪些特征呢?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來劃出相關的語句。在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之后,教師就可以進一步提問,白楊樹為什么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學生就會找出一些關于白楊樹品質的語句。教師在之后就可以組織學生來進行情景扮演。讓學生來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去揣摩孩子和父親的內心想法和感受,使學生能夠真正的領悟到白楊樹指的是什么。在教學的最后,教師可以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達進行總結和分析,對文章中一些難理解的語句進行解釋,幫助學生來理解。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學會白楊樹堅忍不拔的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也能夠不放棄不動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來找出文章中他們所喜歡的句子或者詞語,并且模仿著這些句子來寫出新的句子。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教學過程能夠和學生的內心想法相契合,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3.教學聯系生活實際。教育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教師除了在課堂上組織教學活動,還應當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提高能力。同時也要在教學中融入生活中的氣息,如果只是單純的講授課本上的基礎內容,而脫離了生活實際,就不能夠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效果。這樣能夠使學生將課文中的內容聯系生活,加深對于文章中內容的理解,同時將這種理解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去,這才是素質教育所要追求的教學效果。
例如以《白楊》為例,文章講述的主要是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坐火車,看到車窗外的白楊樹后,他們之間的對話以及對于白楊的贊揚和歌頌。在講授這篇課文,使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首先思考白楊樹和守衛邊疆的戰士有哪些相同點。他們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在生活中學習的。然后就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后可以組織學生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來說一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應該怎么做?應該怎樣去解決?這才是這篇文章學生應當真正學習到的。
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講授基本教學內容的同時,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面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注重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應用,寓教于樂,進行教學創新,教學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焦春麗.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之研究[J].教育.
[2]林碧珠.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之研究[J].新課程(上), 2018(1).
[3]鄒麗華.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 活力,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