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要加強教學改革、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既“減負不 減效,減負要增效”,信息時代的班主任工作思路的戰略性調整就成了當務之急,而信息化手段在德育課堂的應用,解了班主任之急,迎合了家庭學校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感恩;孝道;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感恩”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石,家和萬事興,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保證。這幾年來,中職生受益于國家資助政策:學費全免,雨露計劃資助,國家助學金…… 但幾乎沒有學生心懷感激,而是認為理所當然。
我的教學對象是我校汽修專業的學生,該專業幾乎全為男生,他們年齡大多為15-16歲,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青少年,和父母情感疏遠,一些孩子由于家長補償性的嬌寵,導致了學生孝心減退,以己為中心,人情冷漠,社會責任事不關已。
結合背景和學情,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生了解父母的愛,感受親情的無私偉大,懂得為什么要感恩父母。
情感目標:學生樹立“常懷感恩之心、 心中有他人”的道德精神。
運用目標:學生與父母溝通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為達成三維目標,我采用了任務驅和案例教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學習法。 通過尋找德育機緣,運用有關的音頻、微平臺、微視頻等豐富的教學手段,創設德育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德育的主觀能動性。
課前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我通過問卷網平臺制作《感恩調查問卷》,學生登陸QQ、微信或掃二維碼完成問卷;學生錄制對話父母的《真情告白》視頻;
通過分析《感恩調查問卷》數據,同學們與老師有了情感的共鳴點,達成共識:感恩現狀堪憂,感恩教育刻不容緩!由此導入活動主題《感恩有您》。
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活動要求,我把活動分為三個篇章依次開展:《感受父母的愛》,《感恩父母》,《感恩的升華》。
《感受父母的愛》。首先,我問學生:“我們身邊都有誰關愛著我們呢?” 并播放自制微視頻《蘋果樹的啟示》。看完視頻,我問學生: “這棵樹是誰? 怎樣看待小男孩?” 學生分組討論。這時候,我肯定學生的態度,并順勢引導他們:家長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呵護我們! 但是我們身上都有故事中小男孩的影子:總是向您索取,卻從未說謝謝您!所以,我們要行動起來:感恩我們的父母,從這一刻開始!
《感恩父母》。我首先播放學生手機錄制的視頻《真情告白》。觀看分享心聲視頻后,我鼓勵同學們拿起手機給父母打電話或發短信,很多同學平生第一次說出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此時我順勢引導學生:感恩父母,不僅要說出來,還要用行動做出來。不然我們此生只能含淚愧疚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為更深層次觸動學生的心靈,我播放微視頻《天堂午餐》。觀看視頻后,同學們全體淚崩。我順勢讓同學們寫一封信給爸爸或媽媽,思自己過去的不孝,表將來孝敬父母的決心。此時我引導學生:兒子遲來的孝心提醒我們:愛要說出口,感恩要及時!
接著學生分組進行才藝表演:學生通過表演手語舞蹈《跪羊圖》,朗誦《當你老了》,進一步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百善孝為先;
表演結束,根據家長不便實際,利用互聯網的便利,開設家長隔空點評寄語環節:通過親子互動,為父母與孩子增進感情推墻搭橋;學生因感父母無私之愛涕零,進而明白了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道理。
通過幾個環節,初步達成了教學的情感目標。
第三篇章《感恩的升華》。在這個環節是學生感恩情感的延伸與拓展,我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法。我給學生觀看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之一——莫振高的先進事跡視頻。這個身邊真實的故事,使學生深切感悟到了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
感恩學校。學生通過欣賞原創校園短詩《感恩學校》MV ,感動之余,同學們體悟到:是學校這片沃土,猶如隱形的嚴父慈母,為自己的發展提供養分。
感恩社會。 引用身邊真實案例 “輕松籌救市高中病危女孩”,為救少女如花生命,醫生貢獻了精湛的醫術,很多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傾囊相助,讓不幸絕望的家庭遠離淚水。同學們作為汽修行業未來的從業者,可以用精湛的技能,常懷感恩之心,為行駛在路上的汽車和汽車里的生命保駕護航,為小家庭的幸福和大中國夢的實現盡自己一臂之力。在這一環節,學生感受到:個人都離不開他人和社會的關愛。而且,受人之恩,當涌泉相報。自己的職業,亦大有可為。
通過“感恩的升華”這一環節,學生對感恩有更廣闊、深層次理解。接著,師生小結課堂:通過師生同唱班級MV歌曲《我們這樣一個家》,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為實現課堂活動的遷移,我布置了網絡作業與社會實踐作業。自制感恩卡片,用全民K歌錄制感恩歌曲,制作感恩MV作品,發布到班級QQ群空間或教師優酷自頻道;課后參加社會實踐,回饋社會。
參考文獻:
[1]范詠梅.簡論師生關系[J].考試周刊,2008(23).
[2]黃艷飛.讓學生積極地評價自己[J].課程教育研究,2013(15).
[3]梁志軍.用愛搭起師生心靈的彩橋[J].課程教育研究,2013(15).
[4]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建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張劍平.信息技術教育:概觀與展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重大招標課題“信息化在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項目編GXZJ2016ZD21)
作者簡介:
歐永靈(1974-),女,廣西河池市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中職、中學、高中英語教育教學教研,中職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