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寒松
摘要:數學知識是創新思維發展的靈魂,而知識應融于問題之中,沒有問題意識,也難有高質量的思維. 本文主要闡述了數學問題意識的內涵,以及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意識;策略
在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中國人也如同一臺高速運轉流水線上的零件,所有人在匆忙中收獲了無數,也失去了很多,教育也在追求急功近利,導致“教育以考試為本,學校以應試為本,家長以分數為本”價值取向的盛行,教師為提高所謂的“效率”而大肆灌輸,直接將結論交給學生了事,而學生整天湮沒于書山題海之中,靠拼命地“刷題”提高考分,缺少思考、缺少想象. 學生整天生活于“標準答案”的樊籬之中,不敢有半點突破,奉行“拿來主義”,習慣于被動接受,問題意識淡薄,不敢提問題、不善于提問題、不樂于提問題. 我們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其創造力.
一、創設心理安全環境,使學生敢問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感到自己不受到威脅的環境下,人的思維活躍度是比較高的。要使學生敢問,關鍵是創設良好的心理安全環境。課堂教學民主氣氛是建立心理安全環境的基礎。教學民主氣氛愈濃厚,師生交往就愈密切,學生質疑問難的心理就愈見其深切。影響學生提問動機的原因主要有:1、膽小、緊張,怕提出的問題不得要領;2、滿足于一知半解,認為對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識限制,難于掌握知識要點,難于生疑。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生疑,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和學生建立一種朋友關系。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意見,不懂就問,敢于對老師提問,對同學提問,對教材提問。
二、融問題于情境,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名國外學者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讓你一次吃掉20克的食鹽,那么,無論如何都難以下咽。但是,如果把這些鹽放入一碗湯或一碟菜中,就不會再讓你感到痛苦不堪,只會感到食物的美味可口,在不知不覺中就把鹽吃掉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問題放到一個恰當的情境之中,避免用干巴巴的問題讓學生感到“難以下咽”,削弱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個合理的情境能夠提升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習更加快樂,讓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加透徹。
比如:教師在講授數列這個知識點以前,和全班學生玩一個“找人”的游戲。教室中的課桌都擺放的很整齊,教師可以按照數列的知識來提問:“這個人就在同學們當中,我來說他的位置,你們找到他。這個人在第五排,同學們能找到他么?教室里共八排座位,大家能夠排除其余的七排,但不能確定是第五排中的哪個同學。下一個條件是,他在我左手邊的第三列。這個人是誰?”學生根據老師描述的內容,馬上能夠找到第五排第三列的同學。接著教師說:“只知道排數或只知道列數不能確定這個人的具體位置,但排數和列數都知道后就能很快找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游戲學生都能夠理解,學生的問題意識馬上被調動起來。反復試驗能否只用一個條件就能確定具體位置,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在教室這方陣中,只有“排“和”列”同時確定才能準確定位。學生經過對這個排列問題的思考,對接下來的授課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三、融問題于活動,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
很多人認為,數學偏重于思維而弱于動手。這也造成很多教師對數學理解上的偏差,讓數學變成了純靠大腦思考的一門學科,學生學起來自然苦不堪言。其實,數學同其他學科一樣來源于實踐,并逐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數學中適當發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講授“軸對稱”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來思考。課程正式開始前,教師先讓全班同學拿出草稿紙剪出7個邊長為5厘米的方塊,要求學生用這7個正方形方塊拼出一些圖案,看誰拼出的方法最多,唯一的要求就是這個拼出的圖案在對折后能夠讓兩邊重合。學生們在小的時候都玩過類似的拼圖游戲,很快動手行動起來。動手制作時,需要學生形象思維想象圖案的形狀,用抽象的思維想象拼出的圖案對折后是否能夠重合,同時積極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拼圖方式。用這種動手的方法,學生的思維得到活躍,對問題的思考也更加靈活,不再拘泥于書本知識。從學生拼圖的結果來看,有的學生拼出漢字“一、三、六、八、十”等,有的拼出數字“1、8、0”等,有的拼出英文“A、H、M、O、S、T、U、V、X、Y”等,還有的拼出等腰三角形、菱形、長方形等。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學生排列的圖形,并問學生這些圖形的折線是水平或垂直的,那么傾斜45度的折線是否也行。學生的思維能力被問題激發,活躍的嘗試其它方法,深刻地認識了軸對稱的知識。
四、融問題于實踐,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數學作為一門來源于實踐的學科,也受到實踐的檢驗。學生應用數學課堂中學到的知識也必須符合實踐的規律。教師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可以舉下面的例子。
一個剛發掘的古墓中出土一塊長7米,寬5米,厚15厘米的巨型屏風,而博物館的大門的尺寸為3米×4米,問屏風能否通過大門進入博物館。這個題目是對勾股定理的簡單應用,利用公式可算出大門對角線的長度是5米,屏風剛好是5米寬。有的學生根據計算結果認為屏風能夠通過大門。而有的學生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屏風15厘米厚度讓屏風無法通過。教師應馬上肯定和表揚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這個實例需要學生從具體實踐出發,考慮到實際的情況,不能僅僅依靠書本知識就盲目得出結論,這種來源于實踐的質疑能力需要教師來大力培養和鼓勵。
總的來說,對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它具有深遠的教學意義。老師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各種問題的研究,提高業務水平,努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從而實現初中數學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