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綺顏
摘要:作為的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識形態本質上是一個哲學概念。下文將意識形態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探討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的內涵,并就“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實現路徑作出了思考。
關鍵詞:意識形態;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一、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闡明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但人們對意識形態問題的認識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亂。正確認識意識形態的含義與實質,把握意識形態的產生根源,理解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是當今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提與基礎。
(一)意識形態的實質
意識形態是生活過程在人腦中的反應,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由經濟基礎決定。從物質實踐的角度出發,馬克思直截了當的提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由此可見,任何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生、發展、變化和消亡都無例外的關系到社會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史,關系到其社會經濟制度的不斷變革。列寧繼承了這一觀點,也提出了“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人們在生產必須的產品是彼此所發生的關系。用這種關系才能解釋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現象,人的意志、觀念和法律”。因此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撇開社會歷史過程,抽象的談論政治、宗教、倫理、法、哲學,而要結合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考察意識形態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宣傳教育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加強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從必要性的角度講,馬克思在剛剛提出意識形態概念時,就深刻地揭示了他與統治階級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由于被統治階級不占有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生產自己熬,因此他們很難參與意識形態的創造。同時,被統治階級從一出生起,就處在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教化下,很難從中擺脫出來。列寧也指出“工人階級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由此強調了進行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必要性。從重要性的角度講,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恩格斯把經濟關系看作是一條中軸線,認為意識形態的發展歸根到底是圍繞著其發展的。但是意識形態并不是經濟關系的消極伴生,而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能動的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恩格斯指出:“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都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是相互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因此說,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當其適合生產力發展史,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
面對這樣的情況,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等加強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思想。列寧更是強調了必須旗幟鮮明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認為“輕視理論,對待社會主義思想體系躲躲閃閃、搖擺不定,就必然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因此要“徹底同舊的、反動頭頂的世界觀決裂,深刻領會‘被奴役者的學說”。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物質實踐的角度出發,科學分析了意識形態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的根源,論述了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為我們當今進行意識形態工作的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由于每一時代的經濟基礎不同,該時代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也必然不同,所以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時俱進的賦予意識形態新的內涵和新的傳播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意識形態對于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的科學內涵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必要性
盡管是經濟建設制約著一個國家的發展,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歷史事實也表明,有沒有一個正確的意識形態的指導,仍然是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們正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我們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統見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結構主要由社會生產、經濟基礎、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這四種因素構成。這一結構表明在任何存在著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都是整個社會結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社會總體中,先進的意識形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落后的或反動的意識形態則阻礙社會向前發展。所以說在任何一個存在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都是必然存在的,因而意識形態工作也是必然要進行的。其實馬克思、恩格斯將意識形態作為虛假的意識進行批判,是為了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關于觀念統治世界的歷史唯心主義理論,是為了替科學社會主義的運動指明方向。當馬克思主義本身已經成為這一運動中的領導力量時,我們應該從物質時間出發認識意識形態的本來意義,認識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今天我們所講的意識形態,是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作家的意識形態學說,深刻反省國際國內階級斗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成熟的、科學的而意識形態理論,因此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適度性
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不是任意的,更不容許被無限地夸大。實踐已經表明,“文化大革命”中所倡導的那種撇開經濟建設的“意識形態中心論”是錯誤的,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害。所以,在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認識意識形態建設的“度”,應當謹慎的闡明意識形態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界限,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展開,否則就會退回到唯心主義的立場上。
同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適度性也體現如何處理“一元化”與“多種聲音”的問題。一方面,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指導思想上的任何動搖和發送,都有可能使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失去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等多種意識形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多種聲音”是是我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現實反映,是社會階層變化帶來的利益訴求多樣化和思想認識差異化的現實結果。意識形態的一元化和“多種聲音”是辯證統一的,正因為存在“多種聲音”,才更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同時,面對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也要通過爭論、說理的方式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向,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健康發展。
(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宗旨與目的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意識形態的根本宗旨服務于經濟基礎。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已經由對抗性的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的矛盾,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一般來說能夠自覺的服務于經濟基礎。但是由于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和滯后性,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有時也不能發揮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作用,文化大革命時期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和獨立性的不斷拔高最終導致國民經濟的瀕臨崩潰就是沒有正確認識意識形態建設的宗旨而帶來的惡果。
因此,要正確發揮意識形態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實現社意識形態服務經濟基礎的宗旨,關鍵還要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正如鄧小平所說:“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變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這就說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本身不是目的,而通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引導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才是意識形態工作的最終目的。
三、“黨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實現路徑
(一)發揮科學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的顯著特點就是批判,而且是建設性的批判,是揚棄。隨著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想使得意識形態建設保持活力,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發揮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用,不斷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首先,要重視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的批判。面對西方某些國家極力在世界范圍內叫賣和推銷他們的那套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以及國內外一些敵對勢力假借“普世價值”之名,抹黑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時,要敢于發聲揭露了它的虛假性。此外,更要重視針對當今社會發展進行自我批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出現了腐敗、貧富差距、空氣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固然也是各國現代化過程的通病,但不能以此為借口任憑這些問題在持續時間、作用程度和范圍上肆意擴張。而應該根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原則,對現存社會現實進行批判,著眼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社會主義的良好形象,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制度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擁護。
(二)與時俱進地完善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內容
改革開放進四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果,今天的時代的變化與我國發展的深度廣度遠遠超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當時的想想,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內容很難再適應我國當前發展的需要。因此,要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就必須要對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要及時作出回應,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從內容上不斷拓展、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首先,這種創新首先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繼承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內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質的規定性和具體體現。盡管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因此說,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能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更要注意意識形態的內容創新不是意識形態內容的“庸俗化”。只有在總結實踐經驗,回答時代問題這一層面上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才能真正推動意識形態工作向前發展。
(三)建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當代敘述體系
‘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就變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而言之,即語言。”意識形態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定的意識形態總是借助一定的語言和術語來敘述自己的。因此,要做好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是概念、術語、范疇等敘述形式方面的更新,推動形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當代敘述體系。
除了形式上的創新,傳播手段的創新也十分重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力度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其認知認同的程度。要牢牢抓住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就必須重視大眾傳媒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注重引導大眾傳媒發揮作為理論宣傳載體的積極作用,為人民群眾學習和把握社會主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注重消解大眾傳媒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中的負面效應,加強對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信息的監管,減少其即時性、娛樂性和隨意性對理論宣傳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12:02
[2]列寧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90-91.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28.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