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
摘要: 課堂教學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化的課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 生活化 生活經驗 生活化情境 生活教育資源
生活化的課堂能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能發(fā)揮數學在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作用,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關注課堂教學生活化成為改革的基本趨勢。因此,課堂教學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化的課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
一、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
引導學生善于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huán)境中有目的地發(fā)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并養(yǎng)成隨時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寫數學日記,每天上課前兩分鐘由學生分享自己的日記內容。
二、創(chuàng)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情境。
老師在上課時創(chuàng)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情境,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的實踐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創(chuàng)設直觀性情境、創(chuàng)設描述性情、境創(chuàng)設欣賞性情境。課上練習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習題情境,體會學有所用。
1.創(chuàng)設直觀性情境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展開想象。例如教學《平均數的應用》這一內容時,開頭引入:讓三名男生、三名女生拍球比賽,比較哪個小組獲勝,并說明理由。接著老師加入剛才失敗小組的行列,再次進行比賽,記錄下拍球次數以后請學生再次進行比較哪個小組獲勝,并說明理由。這時,學生的意見出現了分歧,大家各說各的理由,互不相讓。老師并沒有急著表態(tài),只是告訴學生:這里面究竟有什么數學奧秘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會明白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進入了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2.創(chuàng)設描述性情境
所謂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30元一斤。”甲青年說: “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說:“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下來賣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fā)覺上了當,請你們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么上當了?學生被這一情境引發(fā)了好奇心,由好奇引發(fā)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3.創(chuàng)設欣賞性情境
欣賞性情境是指在課堂上通過錄像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從而引發(fā)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分析思考數學知識的發(fā)生過程。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請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在欣賞美麗圖片的同時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三、挖掘學生的現實生活教育資源。
根據學生所處的社會、家庭、學校的現實生活環(huán)境,有效地挖掘與學生的數學學習密切相關的生活資源,通過對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合理地加以開發(fā)、提煉、加工和整合,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資源。
1.從教材中挖掘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真正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遵循這一理念,我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組了部分教材,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yǎng)”,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時,我從學生熟悉的籃球運動員姚明引入新課:姚明身高224厘米,腿長146厘米,那姚明在打籃球的過程中一步大概有多遠呢?很高枯燥的內容就這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學生不但很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新的學習中,同時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
2.從生活中挖掘
教師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又是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數學問題,并使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做法:
(1)挖掘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社會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學生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了解到很多信息,還可以從與家長聊天談話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間的游戲有時也會成為數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呢。如在教學“編碼”時,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到街道、家里、校園等生活中去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編碼的數,學生匯報時,有的是街上看到的汽車牌照,有的是從校園的自行車上找到的鋼印碼,有的是從商店里看到的包裝袋上條形碼,還有的則是從家長的身份證上看見的身份證號碼等。學生充分理解到只要你是有心人,那么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
(2)挖掘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校園生活是學生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他們的校園生活,要善于發(fā)現校園內的數學素材,把校園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在教學計算問題時:我們根據班級數,男、女生人數等提出問題進行計算;幾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圖形?這些圖形有什么特征,親手去摸一摸,比畫比畫,并給它們歸類。其他還有像空間位置、統(tǒng)計方面均可找到合適的數學素材。
學習并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適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鼓勵學生成為發(fā)現者、探索者、創(chuàng)造者。學生就是在教師的引導輔助下,通過操作實驗、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觀察、分析、判斷等思維品質得到了發(fā)展,同時提高了數學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2]李永桃《論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編制原則與途徑》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