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摘要: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從對文本的初讀,讀準、讀通、讀流利這些朗讀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讀,達到以情發聲,以聲傳情,才是真正的“情動于衷而發與言”。
關鍵詞:激發興趣 朗讀技巧 多種朗讀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一)加強孩子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于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朗讀對于鍛煉孩子口才,促進學生記憶,豐富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增強學生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精彩的范讀,激發興趣。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范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低段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非常富有童趣,有著錯落的節奏,是培養孩子語感,提高他們朗讀水平的好材料。在老師聲情并茂、富有情趣的范讀下,定會撥動孩子們的心弦,并且會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樣子。這時,我會不失時機地告訴他們,朗讀時要學會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進入角色,富有感情地朗讀,并注意面部表情。這樣,就能把一篇文章讀得有聲有色,妙趣橫生。由于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在我這一番話的鼓勵下,再讓學生自由朗讀。這樣,孩子們的朗讀興趣被充分激起了。
(三)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電子白板里的課文朗讀準確、規范、聲情并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烏鴉喝水》《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后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欲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四)采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愿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采用獎票制(尚學幣)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獎票,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滲透技巧,讀出美感
(一)合理停頓 。停頓是句子內部,句子之間或段落之間聲音的間歇。朗 讀時,有些句子比較短,就按書面標點停頓,注意各標點不同,停頓的時間也不同,還要避免學生一字一頓或一詞一頓的點讀或唱讀現象。而有些句子比較長,并且句中沒有標點符號,這時候學生就不易把握了。此時就可以教會學生做適度的停頓了。
(二)語速適度 。朗讀的速度是由內容的表達需要來決定的,不同的內 容或體裁,它的朗讀語速則不同。同樣,語速的快慢在一篇文章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根據具體的內容來決定。如表達抒情、悲傷、郁悶情緒或行動遲緩等內容的句子,朗讀時速度應緩慢些,而表達歡快、激動、興奮、憤怒等情緒的句 子,則應用輕快地語速朗讀。
(三)語調的把握 。語調是指朗讀時句子聲音的高低升降變化。朗讀時, 如果語調把握得好,語音就有了動聽的腔調,聽起來便具有了音樂美,這也能更細致地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在平時的朗讀過程中,注意適當運用輕聲、兒化的一些技巧, 就能使朗讀更加完美。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一)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二)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后進行糾正、講評。
(三)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四)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五)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六)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七)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一)互評中欣賞。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于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當一名學生讀完后,另外一些學生就能公正地給予評價。
(二)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三)師評中激勵。教師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要善于聆聽,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多給予恰當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微笑和鼓勵,多一些個性化 的語言,如:“你讀得真投入!”“你讀得很優美、生動!”之類的話。
總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低年級更是如此,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從對文本的初讀,讀準、讀通、讀流利這些朗讀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地朗讀,從而達到以情發聲,以聲傳情,才是真正的“情動于衷而發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