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玉
摘要: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與革新,使得生活化教學已經成為現代小學數學的基本教學要求。實施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改變我國傳統教育所存在的“高分低能”的人才培養問題,為全面提升我國公民素質做好基礎教育準備。本文將從教材內容的變化、課程理念的變化、小學生學習特征的要求這三個層面來分析在小學數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可行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可行性分析
說到數學,超過一半的小學生都愁眉不展,因為數學難學、難理解的學科特征使得多數小學生都失去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即便是老師,也對數學課堂的低效教學顯得一籌莫展。但是,若教師可以生活化教學來組織數學教學活動,那么便可大大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提高小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法的可行性如何呢?
一、教材內容的變化
教材是實施數學教學的最主要依據,也是小學生習得數學知識的基本載體。為了適應各個地區、各個學校的數學教育變化,我國教育部提出要以國家、地方、學校這三位一體的課程管理模式來實施課程管理,鼓勵各地政府結合本地實情來編寫數學教材。在編寫教材中,教材編寫者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收錄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而這些內容便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基本依據。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便充分結合了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了知識介紹。比如在“最喜歡的水果”一課中,便需讓小學生親自統計本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種類與水果數量,在實例中設計統計表,學習統計知識。再如,在“有趣的圖形”單元教學中,小學生便需親自剪裁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與圓這幾個最基本的平面圖形,感受每一種平面圖形的邊角特征。再比如,在“跳繩”一課中,小學生便需根據跳繩這項趣味運動來學習十以內的加減法等等。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幾乎所有的數學問題都是在某種生活情境中提出與表現的,而這個教材編寫特點便為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內容支持,教師只需認真剖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便可初步實現生活化教學。
二、課程理念的變化
每一輪課程改革都是結合目前教育領域中的現實問題提出的改革策略,同時也會在課程改革中提出相應的教學理念,這些理念也是指導教師教學行為的基本思想。《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以“生活化教學”來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來引出數學知識,使小學生產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的學習意識,據此達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全面分析新課標的改革精神與改革宗旨。比如,新課標指出,“數學與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息息相關”,也是現代公民所必須要掌握的學科知識與技能,指出數學教學內容應“貼近學生的實際”。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開發生活資源,通過數學問題、數學科技發明、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等來幫助小學生把握數學學科的客觀規律。比如在“小小商店”一課中,教師便可在教室內創設購物情境,讓小學生在模擬情境中認識人民幣,學習人民幣單位換算,同時還可根據“商品”價格進行簡單的加減法計算。這個教學活動充分利用了小學生的生活經歷,鍛煉了小學生的計算能力與人民幣換算能力,有利于讓小學生體驗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成就感,實現快樂教育。
三、小學生學習特征的要求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思維、個性與性格形成與塑造期,也是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摸索期。他們對世界的判斷是基于自己已經形成的生活經驗的,所以以生活化教學來組織數學教學活動,也有利于利用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更有效的進行數學推測與數學探究,所以生活化教學也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傳統的“知識本位”教育過于看重知識的傳授任務,忽視了小學生的學習感受與遷移能力的培養教學,所以導致小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但是,在生活化教育下,小學生能夠直接利用自己的生活認知來思考數學問題,然后在數學探究中解釋生活問題,提升自己的應用能力與遷移能力,所以可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栽蒜苗”一課中,筆者便提前布置了栽蒜苗的實踐任務,鼓勵小學生認真記錄半月內的蒜苗生長情況,以統計表的形式展示蒜苗的成長變化。在數學課堂上,筆者鼓勵小學生從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中自主選擇能夠反映蒜苗成長變化的統計圖,說明選擇原因,并根據具體數據繪制統計圖。本輪教學活動直接以小學生的養殖經歷作為引出數學問題的出發點,能夠迅速調動起小學生積極的數學思維,也可讓小學生靈活遷移自己所學到的統計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實現知行結合。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是促使小學數學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改革之路的必經之路,教師應全面分析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小學生在生活化數學教育下形成數學學科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切實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育。
參考文獻:
[1]魏光輝.專注生活化教學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成效[J].才智,2013(06):157.
[2]劉秀明.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