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下,小學德育教育得到了社會、學校、教師與家長的廣泛關注,其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出來。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年齡不高,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發(fā)育都不成熟,在對面對界事物時缺乏較強的應對能力。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觀念與道德觀念,在心理層面建立正確的道德體系,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保障。本文通過分析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以促進我國小學德育教育的順利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德育教育;有效措施
一、加強小學德育課堂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外界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是受年齡的限制,缺乏生活經驗與閱歷,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并且能夠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綜合發(fā)展。學生的是祖國的未來,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情況會直接影響到國家今后教育發(fā)展的方向。
(二)滿足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當前的社會發(fā)展迅速,如何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更好的適應,需要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一點值得國家的高度重視。首先,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客觀的了解自己,并發(fā)現自身的興趣特點。其次,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精神,教會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分辨出社會當中的對錯。最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保證今后的順利發(fā)展。
(三)加速教育體制的改革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與推進,德育教育的出現也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應給予智育教育高度重視,重視并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舉行一些實踐活動,并且與各個方面有機相互結合,還能夠加快教育體制的改革,促進學生今后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二、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教育認知的偏差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育成果并不是一時半會就顯而易見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更加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語數外這樣的主課,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德育素質的過程中,甚至還會出現一種錯誤思想,將德育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混為一談。甚至還有些教師為了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從表面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但是家長與教師都認為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進行這些活動就是在浪費學習時間。
(二)教師自身能力的欠缺
當前的小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父母都是對其百依百順,但家長長時間的寵愛會變成溺愛,導致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差,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崩潰。教師發(fā)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時,在端正他們行為的過程中,簡單的說教不起任何作用,言語重了會使學生自尊心受創(chuàng),甚至走上極端。這在無形中為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力帶來了一定挑戰(zhàn)。因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問題,揣摩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先進的德育教育理論武裝自己,進一步適應新形勢下的德育教育工作。
三、加強小學德育教育課堂有效性的措施
(一)積極的開展課外活動
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課堂是最主要的場所,部分教師會因此忽略課外活動的開展。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教師應給予課外活動應有的重視,假如教育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那么德育教育的本質意義也會因此喪失。面對這樣的問題,學校與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根據學生的喜好設計符合他們需求的活動,將以往枯燥乏味的知識轉化為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這樣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更加深入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重視教師素質的提高
學生在學校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與教師打交道,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師時,充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最基本的課本知識,還應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教師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學生,引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另外,教師應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使學生敢于向教師傾訴各種問題,并積極采納其中的建議,更好的服務于學生。
(三)營造家校互補的教育模式
大部分小學生都是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家,由此可以看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可以形成一個互補的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平日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形成,家長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起到一定導向作用。教師與家長之間加強溝通交流,探討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與教師都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再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教育。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對其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順利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因此,教師與家長都應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從根本加強學校與家庭雙平臺的德育教育滲透,為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 馬桂英. 中國校外教育. 2014(17)
[2] 關于在小學教育中推行國學教育的幾點思考[J]. 王旭冉. 學周刊. 2017(26)
[3] 新時期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的重點與路徑探究[J]. 張臣志. 中國培訓. 2016(24)
作者簡介:
楊雯,出生年月:1986年5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云南.祿豐,當前職務:小學教師,當前職稱:小教二級,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類,作者單位全稱: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仁興鎮(zhèn)銀沙小學,單位所在地:祿豐縣仁興鎮(zhèn),單位所在地郵編:6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