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程
摘要:自進入21世紀以來,電視的發展受到了來自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巨大沖擊,各種移動終端的出現降低了大眾使用電視媒介的頻率,互聯網的碎片化傳播特性以及互聯網傳播形態對大眾文化多樣性的包容,在全方位引領大眾審美情趣的發展,這些都對電視這一傳統媒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雖然電視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但是電視媒介并沒有被新媒介所取代,電視依然在大眾傳播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電視的媒介特性使得電視成為大多數人一以貫之的信息接收渠道。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電視成為信息穩定輸出的并具有一定權威影響的信息傳播通道。所以說,在當代信息傳播中,尤其是當代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傳承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電視媒介一直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電視;傳統文化;媒介;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7;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60-02
一、普及性:作為家庭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成立。改革開放后的1983年,中國確立了“四級辦電視”的中國電視事業發展機制,使中國電視事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截至1994年底,經有關部門正式批準建立縣級以上的無線電視臺達982個,有線臺更多至1212個,教育臺941個,總數達3125個,較美、俄、德、法、日、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個電視產業大國的總和還多500多個。
而到了1997年底,僅有線電視臺數目就逾2000個。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從1982年的57.3%上升到1997年的87.6%,至2000年底為止,電視的覆蓋率達到了92.5%。
目前,中國家庭戶均電視機數量已經超過了1臺,有相當數量的家庭擁有不止1臺電視機。可以看出,在大眾傳播領域,電視是最為普及的媒介之一。
進入2l世紀以后,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電視媒介在傳播體系中的占有率確實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在幾十年的壯大發展歷程中,電視已經培養了幾代人的媒介消費習慣,相當一部分人會將電視視為其接收信息的首要的媒介選擇。
尤其是對于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幾代人來說,電視塑造了他們的思維,電視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電視為他們建構了整個媒介現實。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是,相對于公共文化生活而言,電視成為家庭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這一點來講,電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媒介的存在,它還是重要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的存在,電視已經演變成為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家庭電腦和各種移動終端逐漸占據了人們更多家庭閑暇時間,但是絕大多數人在置辦新的家庭時都會將電視看作必不可少的“家具”之一。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看新聞、看娛樂節目和電視劇,成為很多家庭重要的行為習慣。所以說雖然電視已經成為傳統媒體,但在大眾傳播領域中,它依然是有普遍影響的主流媒介。
二、權威-性:重要的政治精神和文化精神發布渠道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紛繁復雜,并且在新時代環境下的傳承和傳播方式具有多樣性,但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具有精英文化氣質的,這就要求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需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電視媒介的權威性首先體現在嚴格的把關機制,尤其是電視新聞在審查把關方面有更多行政行為的參與。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一直是政府意志的重要體現,在實際的電視傳播中,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轉化為重要的政治精神和文化精神得以普及推廣。
目前,網絡傳播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這也就加劇了本就混亂的網絡傳播秩序,網絡信息的監管審查面臨著更多的困難。
具體到電視欄目來說,央視新聞類欄目是具有絕對權威性的信息發布窗口,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類欄目也都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樂,相較于網絡上的信息泛濫和炒作盛行,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來說,電視是更具權威性的傳播媒介。
三、視聽結合的媒介特性:進行意義的深度闡釋
電視的媒介特性首先體現在其作為視聽媒介的屬性上,電視的符號形態更側重于造型和表現。
具體來說,電視的符號系統主要有兩大類——影像符號和聲音符號,影像符號包括表情符號、形體符號、色彩符號、圖形符號等,聲音符號包括播音語言和現場語言等語言符號以及音樂音響等非語言符號。其中影像符號作用于人的視覺,聲音符號作用于人的聽覺。電視的這種視聽性,加之電視的普及性,使電視成為了讀圖時代的重要工具。“在電視上,話語是通過視覺形象進行的,也就是說,電視上會話的表現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語言。”讀圖時代的重要特點就是人們更多的依靠圖形圖像去思考,去了解和解讀現實世界,而電視正好可以提供給人們這種話語形式。
所以說,電視的這種視聽結合的表述方式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意義闡釋時更便于受眾的接受和理解,聲音加畫面的敘事方式比任何一種單一的形式更便于表述和說明。
以電視紀錄片來說,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電視紀錄片主題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這一主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里我們對節目內容不做具體探討,僅從節目表現形式來看。比如說系列紀錄片《本草綱目》,該片以“中國非物質遺產中藥炮制技術及中藥傳統制劑方法傳承人”為靈魂展開,引導觀眾走進神秘神奇的中藥世界。在傳播和普及中醫藥文化專業知識的同時,探討中華傳統文化中“感動生命的奧義“,完成一場生生不息的尋覓之旅。該片是典型的“畫面加解說”式的紀錄片,畫面為觀眾提供視覺感受,解說詞為觀眾提供聽覺感受,配合實物或圖畫的文字說明,通過語言的表達來宣傳和教育群眾。從觀眾出發,使觀眾在觀看實物或圖畫時,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