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憲業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微課”作為一種新的多媒體教育手段,正被廣大師生廣泛應用著。在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微課、巧妙設計微課、有效運用微課,讓學生在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學課堂中參與學習,為學生的“樂學”增添新的元素,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教學;應用要點
引言:
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的使用彌補了這一缺陷,因此,教師要積極嘗試,在預習、導入、講解、反饋等環節,運用微課,提高學生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
1、“微課”概述
微課又叫微課程,它是教師在備課時,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制作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教學小視頻。其基本特征:短小精悍(10分鐘內),彰顯重難點,資源可變,使用方便,學習的可移動性和自主性。
2、微課在小學數學輔助教學中的應用要點
2.1輔助預習,鼓勵自主學習
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對新知識接受的速度十分緩慢,對于重點知識的理解也容易出現障礙,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預習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來輔助學生預習。
許多學生在預習時出于懶散或者興趣缺失的原因,對預習工作十分敷衍,據此我經常依托微課視頻,利用有趣的內容和緊扣主題的問題來輔助學生預習。比如“觀察物體”這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可以看到不同形狀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做到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看到的物體形狀。短短8分鐘的微課視頻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演示畫面,紙箱的六個面分別被涂上不同的顏色,視頻中以立體的形態展示了從箱子的前方、側方和上方看到的不同畫面,并且要求學生們把自己看到的畫面畫出來。視頻的最后展示了四名同學圍坐在一個工藝品周圍,讓學生們畫出每一位同學看到的工藝品是什么樣子。這樣的微課有演示、講解、習題訓練,畫面生動活潑,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對預習缺失興趣的現象,同時環環相扣的問題還可以推進學生的預習步驟。
2.2細化知識,擊破重點難點
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十分關鍵,許多教師在講授重點知識時“滿堂灌”的痕跡明顯,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容易疲憊,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技術將知識細化,引導學生擊破重點內容。
比如“對稱軸和平移”這一課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理解對稱圖形的特征并且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對稱軸。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授了對稱軸的概念之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對稱軸的感知和理解,我給大家播放了一段微課視頻,視頻中是一些規則或者不規則的圖形,每一個圖形都會以放大的形式呈現在大屏幕上,然后通過“蝶翼”動態效果演示圖形是否能沿某條線疊合,每一個圖形上都會先顯示出幾條有代表性的線,之后假設這幾條線是對稱軸來進行“蝶翼”重合效果演示,如果線旁的兩部分可以重合,則這條線會被標紅,示意其是對稱軸,如果線兩旁的部分不能重合,則線上會出現一個小的“×”號,示意這樣的線不是該圖形的對稱軸。觀看視頻時,學生們都很投入,同時畫面中模擬實物的演示不僅讓學生興致勃勃,還生動直觀地展現了教師用語言形容不出的畫面,促進學生深入理解了“對稱軸”及其特性。觀看完視頻之后,我讓學生們以習題進行訓練,大家在畫對稱軸時都注意到了兩側對稱的問題,同時通過想象都可以準確地找到圖形的對稱軸。這樣的微課視頻將知識分解細化,又以先進的視頻技術演示思考和判斷的過程,為學生擊破重難點發揮了重要作用。
2.3作業應用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幾何變化的基礎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需要學生利用好課下時間不斷復習、鞏固。因此,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如何在有限的作業量中挖掘學生無限的潛力就成了教師重點思考的問題。在這一環節應用微課,可以借助微課得天獨厚的網絡性與儲存性的特點,為學生篩選、創作出典型、新穎的作業形式,改變學生潛意識中作業枯燥的印象,讓作業與趣味連接起來,增強學生的體驗。
例如,教師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在課前提前錄制好的時間為3分鐘的“微課”視頻,視頻內容是一道應用題:有一個養魚池長18米,寬12米,深3.5米,要在養魚池各個面上抹一層水泥,防止滲水,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5千克,一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其中有關于魚的動態視頻,學生在觀看這一問題時,仿佛眼前出現了一個養魚池,很快就帶入到情境中,列出解題步驟,算出了養魚池需要的水泥克數。這樣,教師通過在作業環節應用微課,減少了學生完成作業時的抗拒心理,增強了學生的視覺、感官體驗,提高了完成效率。
2.4優化教學結構
微課是教師依據某一教學主題、教學難點、教學案例等進行制作的,是教師確定了教學方向后,全力進行主攻的地方。在教學環節應用微課,能提煉出教學的主要切入點,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彌補傳統教學中拖沓冗雜的弊端。但是,有的教師存在微課應用誤區,將整節課的內容以微課的形式錄制下來,并沒有適應微課立足面小、結構完整、形式多樣的特點,也就談不上應用了微課教學。因此,教師要妥善應用微課,使教學“有偏有倚”,優化教學結構。
例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小數、理解小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在課前提前錄制好的時間為5分鐘的微課視頻,視頻內容為不同種類的超市購物小票的價錢、數量與總錢數:恰恰香瓜子160g數量9,單價4.90,小計44.10;農夫山泉天然水880ml,數量1,單價1.30,小計1.30;娃哈哈營養快線菠蘿味1.5L,單價11.9,數量2,小計23.8;學生觀察后,意識到小數可以用來表示價錢,學會了識別小數,理解了小數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教師通過用微課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小數的性質,節省了傳統教學中解釋實例花費的時間,優化了教學結構。
結束語:
總而言之,微課技術應用于數學教學中,可以強效輔助學生預習并發展其自學能力;能夠充當創新型的導入方式,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并強效調動學生們的熱情;能夠分解知識點,幫助課堂細化重難點知識;還可以充當反饋的工具,完善課堂查漏補缺的環節。
參考文獻:
[1]樊彩琴.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J].中華少年,2017(36).
[2]戴奇峰.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7(98).
[3]鄭汛.抓住微浪潮,上好小學數學微課[J].海峽科學,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