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布容
摘要:音樂原本是時間的藝術、情感的藝術、表演的藝術,但要教學生學習、喜歡和理解音樂,就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音樂教學方法是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種為了達到音樂教育目的而調整教師和學生相互聯系的活動方法。音樂教學過程的進行、音樂教學原則的貫徹、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等等,歸根到底都取決于音樂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育現狀;教學方法;對策探討
一、中學音樂教育現狀
音樂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是一門以培育學生美好情操為審美核心、以發展學生的興趣為動力,以多元音樂文化為基本內容的基礎課程,它具備了科學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等特點。在我國,由于東西部經濟發達程度高低不同,城鄉差距大;因此教學資源存在嚴重的分配不均現象,教師隊伍自身建設良莠不齊、教學質量水平參不一。
1.學?,F狀
就學校而言,很多教育落后地區,尤其是偏遠貧窮地區存在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現象。由于財力、物力以及教學資源的局限性,缺乏音樂教室、樂器等日常教學資源;傳統觀念嚴重,把音樂教育當做“非主課”,被重視程度不高,有些學校為節約教學成本,甚至使用非音樂專業老師代課;信息化教學程度不夠,以計算機為主的多媒體教學儀器、校園網網絡架設等現代化教學設施缺失等。由此可見學校的硬件措施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教育改革所要求的素質教育前提。
2.教師現狀
就教師而言,部分教師自身素質并沒有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提高,仍保持封閉式課堂教學狀態,視野不夠開闊。對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領悟依舊停留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即教師講學生記這種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除了應用教科書外,不知道引用新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質量,不懂怎樣帶動教學氣氛,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引領學生增強表現音樂的自信心,培養其創作意識和想象力,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轉變。
3.學生現狀
就學生而言,由于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而且伴隨著部分學校對音樂課程的不重視,部分音樂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不足,很大一部分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要么認為音樂這門學科可有可無,要么就思維產生固定化,缺乏創作意識和想象力、可塑造性差。
綜觀這些現象,我們發現當前初中音樂教育中資源配置不合理;教學形式單一化、固定化;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雖然,資源配置問題我們暫時無法在短期內有所改善,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卻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教學模式的改進具有指導性作用。
二、恰當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現在的學生知識來源非常豐富,各領域的知識有可能比老師懂的多。要將新的精神和思想滲透到音樂教學中,不斷地更新課堂教學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變的教師講、學生聽,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學生厭學,使一堂生動的音樂課變得枯燥乏味。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啟用情感教學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多尋求些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的結合點,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這對中學生來說較為恰當。
在這幾年的教學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賞京劇時,我拿一些臉譜和服飾,采用分組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們每組選一個人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教師:“現在問題開始,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臉譜哪個是生、旦、凈、丑?”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問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師變換形式來進行,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沒被選中的其他學生興趣也都很濃厚,甚至都站起來舉手,大家在一片熱烈而有序的氣氛中回答完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學到課外知識,而且對音樂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于學生來說,老師采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會的形式以及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并且對音樂的興趣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產生了,而學生的情感也是發自內心的。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較容易進入狀態,也較容易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角色。通過對角色的體驗,將學生的內心情感轉換到外在情感,而且對其他同學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情感進一步陶冶與升華。再次是氣氛渲染,讓會唱京劇的學生演唱熟悉曲目,雖然水平不高,可學生覺得非常有趣,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聽”、“看”、“唱”、“想”、“動”、“說”的參與,從而更好地體驗到音樂的美妙之處,這就激發起學生對京劇的興趣及熱愛。這節課不僅使學生了解了京劇的基本知識,還通過學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學生的演唱欲望,激發了學生熱愛京劇并將我國國粹發揚光大的熱情。
三、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利用多媒體設計生動、新穎的動畫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如在教學《采茶舞曲》這首歌曲時,充分發揮多媒體聲、光、色、形合一的優勢,創設情景:綠色的茶林、燦爛的陽光、清澈的溪水、遠處的采茶姑娘、茶林、溪水、清新的茶香,再配上背景音樂,學生的思維、視覺、聽覺被調動起來了。這時讓學生為畫面配上原歌詞,老師制成簡單的MTV讓學生欣賞??粗鴥灻赖漠嬅?,傾聽著悅耳的歌聲,學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優美景色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內涵,體會到歌曲的情緒,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在學唱中將歌曲的情緒較好地表現了出來。又如,在欣賞 《浪花》時, 讓學生們一邊聆聽教師對作品的曲式結構、調式和主題的分析,一邊播放了有關大海的光盤片段,再配以優美的音樂、動感強的浪花拍打巖石的畫面,使那些從來沒有看過的海的學生坐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海的氣息,仿佛來到了那可愛的大海邊,看到了頑皮、可愛的浪花,然后教師引出《浪花》。這種形象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將使學生感受從未有過的美感,對音樂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四、聯系現實生活,提高教學效率
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因此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應把音樂學習活動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根據音樂具有動態的特征,應加強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的行、走、跑、跳、拍手、點頭等動作來感知和掌握音樂的節奏。在教學節奏時,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老人、青年、兒童走路,體會其特點:老人走路的節奏慢,青年走路的節奏快,兒童走路的節奏就更快。接著讓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不同年齡的人走路的特點模仿出來,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在上音符時值時,營造一個讓學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樂環境: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為了讓學生能分辨出音的長短,讓學生學習不同動物的叫聲,體會其聲音的長短,如貓叫聲音長,狗叫聲音短;公雞的啼聲長,母雞的叫聲短。
總之,有效的音樂教學策略可以促進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穩固和音樂基本能力提高, 特別是促進初中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可促進學生情感、 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姍姍.談在音樂新課程實踐中的一些體會.中華少年.2013
[2]李敏.淺析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體會及感受.東方青年·教師.2013
[3]吳銀芳.新課程背景下對音樂課堂的再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