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彧
摘要:傳統文化熔鑄了中華文明的精粹,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素材。本文將量具體探討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措施,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語文教學
引言: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特征,教師需要開展人文培育,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修養。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可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促進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的融合。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光輝燦爛。在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扉頁上,先賢織就文字,創造了無數智慧成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體現了華夏兒女的民族精神,體現了國家繁榮發展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照耀下,當代社會才能平穩運行。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發現其中有許多精粹,可以熔鑄到課堂之中,為學生發展奠定文化基礎[1]。一方面,傳統文化包含諸子百家的思想結晶,孕育了古人的智慧;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記錄了無數藝術成就,體現了古代文藝的無窮魅力。
小學生處在成長的特殊階段,背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任務。在未來,小學生將成為社會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才能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為了實現上述人才培養目標,教師需要將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滲透上,增強學生的文化道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抖擻的觀念。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我國推行應試教育,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影響,限制了語文課堂的范圍,沒有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凈化學生的心靈、感染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
(一)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中,古詩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文體現了文人墨客的獨特才思,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古詩文進行鑒賞,可以把握民族精神,體會文化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創設文化情境,營造古詩文教學的獨特意境,讓學生自主投入到課堂中來。許多詩歌都具有獨特的審美性特征,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古詩文化的魄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比如,教師在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圍繞詩歌大意,創設一個具體的文化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送別詩,作者借景抒情,表現了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指作者和友人在黃鶴樓分別,周圍是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指友人漸漸遠行,一葉扁舟消失在浩瀚無邊的長江中。為了深化學生對文化情境的認識,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黃鶴樓惜別之景、煙花春色之景、浩瀚長江之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壯闊之感,以及在壯闊景色下萌發的惜別情感,體會作者與友人的深厚情誼。
(二)在節日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我國與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大多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體現了古代的生活方式。當代人慶祝傳統節日,實際上就是在傳承傳統文化。以春節為例,春節代表辭舊迎新,每個人在春節都喜氣洋洋。之所以會出現情感上的變化,是因為受到了傳統文化氣氛的影響[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節日教學,為學生介紹一些傳統節日。
比如,教師在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以為學生講解重陽節的由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作者王維在重陽節的感受:自己一個人遠離家鄉,重陽節這一日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作者想象自己的朋友在等高之時可能在懷念自己。為什么作者在重陽節這一日會激發思想情感呢?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所以被稱為重陽節,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等活動。重陽節是親朋好友團圓的日子,作者離開家鄉,在重陽節這日當然會思念自己的親友。在介紹古詩文化背景的同時,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也將更加深刻。
(三)在國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的文化學術體系,在教學體制改革背景下,國學地位越發凸顯,得到了教育領域的普遍重視[3]。中小學校紛紛引入國學教育,語文教師背負著育人重任,也應該開展國學教學,為學生介紹國學傳統文化。比如,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五分鐘時間為學生講解《論語》中的一到兩則,并讓學生進行記憶背誦。
結論:綜上所述,我國教學體制不斷改革,小學語文教學也面臨一些新變。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應該在課堂上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許芳.拓展文本內容,用好傳統文化啟蒙教材——小學語文國學教育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11):90-92.
[2]彭菊花.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淺探——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理論月刊,2015(01):60-65.
[3]李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兒童精品閱讀期刊 《小學語文·國學》舉行創刊發布會[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