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云
摘要:涇縣歷史悠久,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的涇縣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文化,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瑰寶;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74-02
一、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根據筆者從事的非遺保護工作實踐,個人以為涇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種類多、數量大
涇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門類多,有傳統技藝類的如宣紙、宣筆、花磚、醬制品等制作工藝類,有民間文學類,如孔丹與宣紙、十里桃花與萬家酒店的故事等,有民歌民間舞蹈藝術類,如采茶調等,有祭祀民俗文化類,如茂林祠山廟會等。它們分布在全縣各鄉鎮、村,據田野普查,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八大類170項。
(二)層次豐富
在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既有人類非遺保護項目宣紙制作工藝、國家級非遺項目宣筆制作工藝,省級非遺名錄涌溪火青制作工藝、花磚制作工藝、木梳制作技藝、后山剪刀制作技藝、宣紙制品加工技藝、正興隆醬制品制作技藝、琴魚制作技藝、油布傘制作技藝、宣紙簾制作技藝,市級非遺項目孔丹與宣紙的傳說、十里桃花與萬家酒店的故事、云嶺糕點制作技藝、藥膳葛根湯、木榨油制作技藝、木壺藝術等。
(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生存狀況堪憂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系靠傳統的師徒相承、口授相傳,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一些傳統技藝、民俗、歌舞等在社會生活中作用越來越小,只在一些老人中相傳,在年輕一代中難以找到傳人,因而瀕臨失傳。
(四)一些失傳的工藝正在恢復
一些失傳的工藝正在恢復過程中,一些傳統工藝制作的材料,其優良品質正被現代人所認識,因而其工藝正在被人們探索、發掘、恢復,典型的如茂林花磚,制作技藝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已失傳,現在人們發現花磚具有堅固、耐風化、不沾塵、不退色特點,用花磚做成的墻面,圖形、色彩豐富,具有極強的美學意義,因而得到了現代人的青睞。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其制作工藝終被人們復原,現茂林已開始批量生產花磚。
二、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及價值判斷上的誤區
長期以來,文化工作的重點是物質遺產保護,即文物保護。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側重于記錄。保存資料、保護意識不強,保護措施不夠得力。原因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不甚理解,要么認為當地的民間文化不出色,沒有什么影響,保護不保護無關緊要;要么認為這是落后的文化,遲早要被歷史淘汰。未在思想上引起重視。
(二)載體上的特殊性決定了保護的難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口傳心授”的方法傳承,以非物質形態存在,其載體具有特殊性,一旦載體傳承鏈中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正是因為這個特殊性使保護工作難度加大。
(三)發展和保護的矛盾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正急劇改變,資源流失狀況嚴重,后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市場、環境,面臨失傳,另一方面,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再愿意從事勞動強度相對較大、報酬低的傳統技藝,同時,工業化進程加速、小集鎮建設步伐加快、生活節奏加快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加快,保護與發展矛盾尖銳。
(四)全社會參與性不高
由于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有著其特殊的受眾,傳統技藝的學習、掌握亦非一日之功,這就使其的欣賞、傳播、承傳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內,全社會參與性不高,且這種狀況是短時期內很難改變的。
三、對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建議
(一)突出重點,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我縣的宣紙、宣筆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寶貴財富,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2008年宣紙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宣筆制作技藝成功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5月,涌溪火青綠茶制作技藝被公布為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至今,成功入選9項省級非遺,市級非遺名錄23項。公布縣級四批44項,今年,又確定十項傳統技藝、申報安徽省級第六批非遺項目名錄。
(二)鼓勵引導、發揮民間保護的主體作用
非物質文化蘊藏于民間,民間是非遺保護的主體。在非遺保護中我們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引導、鼓勵民間加強保護,發揮其主體作用。縣非遺保護中心在進行非遺普查的同時,對一些瀕臨失傳或已失傳但仍有一定線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民間有識之士進行挖掘、走訪,設法恢復。在茂林花磚制作技藝的復原中,保護中心一方面鼓勵、組織茂林當地有識之士走訪一些老人,挖掘技藝素材,另一方面積極向省、市有關部門呼吁立項,同時,與安徽建工學院等有關高校聯系,對花磚成份進行科學分析、測試,經過近十年的試驗,終于初步完成了花磚的燒制,現茂林窯廠燒制的花磚無論是硬度、色彩、花紋均達到古花磚的標準,使這一失傳近七十年的工藝又重放異彩。
(三)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其“核心”還應集中在對傳承人的保護上。只有傳承人,才能讓這種文化“活”起來。傳承人的存在與其創造力的發揮是該遺產得以存留的標志。傳承人的創造就是藝術實踐,就是對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創新。“非遺”項目要有傳承人的繼承才能傳承發展,我們不能等到某一項目瀕臨滅絕或傳承人接近謝世時,才對其進行搶救。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要制定得力措施,對傳承人加以保護,可采用資助、扶持、培訓、獎勵等手段,鼓勵傳承人不斷擴大傳承人的隊伍,使其后繼有人。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獎罰分明,對那些只當和尚不念經的傳承人,隨時可以替換。
(四)采用多種手段和途徑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和意義
僅靠每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宣傳是遠遠不夠的。要利用學校、社會團體這個平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利用文藝演出、宣傳媒體、村鎮文化站、社區文化服務形式進行廣泛宣傳,使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編進地方中小學課外閱讀教材,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下一代心中扎下根來。
(五)充分利用我縣獨特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擴大地方影響
將“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使非物質文化資源成為市場經濟資源,不斷吸引外來投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為發展地方經濟服務,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旅游項目的開發而得到進一步弘揚。準確把握兩者關系,最終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和合理利用的目的。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有增進全社會對它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建立保護長效機制,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才能切實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資源。目前,我縣雖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納入文化發展綱要,但由于仍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缺乏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人才的匱乏也使得這項工作難度加大。為此,只有上級領導和專家給予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才能把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我堅信,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全縣上下通力協作、改革創新,一定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瑰寶代代承傳,在新的時代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