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宇
【摘 要】目的:在兒科護理管理過程中實施危險因素管理,觀察其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擇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兒科進行就診的32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順序號前164名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兒科常規模式護理,后164名患者作為實驗組,根據護理過程中總結的護理危險因素采取相對的護理管理。最終觀察兩組在危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方面的差異。結果:實驗組在危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管理過程中實施危險因素管理,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降低危險事件發生率,臨床中值得推廣。
【關鍵詞】危險因素;兒科;護理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兒童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因其年齡較小、免疫力較低,易遭受環境中病毒、細菌的感染,在發生疾病時,因其語言、智力發育尚未發育完全,不能夠及時的作出有效的反應,這就給護理人員在疾病的查體及病史詢問方面增加了困難,增加了護理難度[1]。目前的理療護理模式較為常規,缺乏護理風險管理意識,難以適應目前醫療環境的需求與發展。有關研究指出,兒科的危險事件發生率與護理的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關系[2]。針對這個問題,我院兒科護理團隊對患兒實施了危險因素管理模式護理,得到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兒科進行就診的32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本次實驗均通過了我院醫學倫理文員會的審批與備案;②患兒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按照住院順序號前164名患者作為對照組,后164名患者作為實驗組。其中對照組男性患兒86例,女性患兒78例,平均年齡(5.9±2.2)歲,實驗組男性患兒83例,女性患兒81例,平均年齡(6.1±1.9)歲。兩組患兒在一般情況、病情程度、病種類型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模式護理,內容包括:①對接診患兒進行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測量;②相關過敏史及病史記錄;③遵醫囑執行操作;④操作過程中注意輕柔、無菌原則。實驗組根據兒科護理過程中出現的護理人員風險管理以及法律意識淡薄、護患溝通不足、專業技能水平較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危險因素進行總結與分析,采取相應的護理管理。具體內容包括:①增強風險管理的法律意識:很多護理人員往往還停留在單純側重于醫學知識、醫療技能,而對醫事法律、醫學倫理方面的教育卻沒能與醫學同步發展,而忽視了患者參與醫療決策的知情同意權等,在臨床工作中忽視了法律問題。應定期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三基三嚴》、《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理管理條例》進行學習,提高法律意識,將風險管理的意識始終貫穿在整個護理過程中。②加強護患溝通:患兒對治療充滿了未知感以及不確定感,醫療方面的支持可以改善患兒對疾病的恐懼及未知感,與患兒進行安撫與獎勵,密切對患兒進行觀察,再出現不恰當的問題時,及時有效的處理,降低患兒對醫護人員的恐懼感、增進感情,通過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交流及心理疏導后,增強患兒治療的信心及治療依從性。③提升專業技能:兒科護士長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提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科內進行討論,尋找解決方案,通過知網查詢國外一些先進的兒科護理經驗,補足專業技能的不足,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考核。④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管理制度,對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強管理意識,如常規急救流程、應急預案流程、規范用語、病歷書寫、交接班、科室護理質量控制標準,加強上級對下級的監控力,制定高危管理制度、緊急情況下的人員調配預案,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減少資源浪費。⑤心理安撫:患兒初次進入急診科時,病情較急,家屬情緒不穩定,護理人員應首先對其家屬進行安撫,降低其緊張焦慮的情緒,避免矛盾的激化,對患兒家屬提前宣講一些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相應的處理辦法,讓患者家屬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對患兒進行一些注意力的轉移,比如采用觀看動畫片、給予糖果的形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在危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方面的差異。
1.4 統計學分析 本實驗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表示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當P<0.05時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的情況 實驗組在危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隨著經濟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國居民不在滿足于當前的醫療服務,尤其對于一些年齡較小的患兒,由于小兒各項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在受到疾病的打擊時,身體抵抗力較低,不能對疾患產生有效的抵抗,所以病情發展較快。除此之外,小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不會對疾病的表現進行描述,這就增加了醫護對疾病的判斷難度,患兒哭鬧易引起父母等家長的情緒激動,這些原因綜合導致兒科護理的糾紛率高發。如何才能在護理過程中提前識別并預防高危的護理風險因素,避免不必要的護理糾紛,這時候危險因素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危險因素管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對現有或者潛在的風險識別、評價及處理,有組織的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對患者的危害降到最低,不斷提高護理質量的管理活動[3]。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應該培養和樹立風險意識,建立應急預案分隊,明確危險因素管理職責、任務和健全風險管理體系。護理工作是整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在整個病人的治療過程。采用危險因素管理就是要滿足患兒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證病人的安全,既要保持患兒軀體的舒適,又要協助平衡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會的協調和支持,用優質護理的質量來提升病人與社會的滿意度。我院兒科護理團隊對患兒實施了危險因素管理模式護理,實驗組在危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得到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在兒科護理管理過程中實施危險因素管理,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降低危險事件發生率,臨床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韓春梅.兒科護理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s2):261-262.
王莉.兒科護理細節中引起護理糾紛的原因與預防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s2):84-84.
高秀珍, 尹維寧, 閆春明.兒科護理風險管理現狀及防范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13(17):2660-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