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
摘 要: 審美是人們對事物美丑做出評價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后天學習生活中逐漸培養的。在語文教學中,只有積極、個性化地開展審美教育,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提高審美境界,才能達到培養審美情趣與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培養審美情感 美學意識
所謂審美,就是人對美的事物的品鑒活動。人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動地、積極地、情不自禁地品味和鑒賞事物的美,對作品做出美學上的、情感上的分析和判斷。學會審美,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發展,追求個人生活品味,鍛造完善人格,達到自我實現的必備素質。
一、高中語文審美情感培養的必要性
梁啟超曾在《飲冰室文集》中說:“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的一種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之中最首要者,倘若在生活全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然而,以往的我在教學中走進了一個誤區:只把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目標,用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好壞,而忽略了文本趣味性的挖掘,忽略了語文審美情感培養。學生也缺少這樣的慧眼,不能發現作品中美的因素,單純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而忽視發現美,創造美。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他們感受美,學會審美,體會到美,形成審美意識。
此外,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審美情感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心理,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得到全面健康發展,變得喜歡學習、樂于學習,讓這種審美情感激發其探索欲望和創造激情,從而提升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水平。
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審美情感
朱光潛曾說“美感起于直覺”,自古以來,很多優秀的作家在創作時很重視對詞語的修煉,通過作品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語文教師的作用是創造有益的教育氛圍,提供恰當的審美內容,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或方法,引導學生培養審美素質。解讀這些文字,帶領學生感悟文本語言美、情感美、內涵美、思想美,進而擴展到生活中,認識到審美素質的培養和獲得對走向成功人生的意義與作用,養成良好的審美行為習慣。讓他們在生活中得到提升,發現生活中的美。
(一)在語文教學中鑒賞語言美
從啟蒙教育一直到高中教育,語文一直占據重要的地位,不僅能夠讓學生讀懂文字含義,起到工具學科作用,還能夠使學生從文字里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能力。語文的美滲透在語言文字中,美在語言文字中流淌,涵蓋著豐富的人文素養,對提高學生素質水平,培養審美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經久傳誦。在教學中我先出示圖片,然后讓學生思考在文字上是如何體現月下荷塘的美的?讓學生反復、大聲地讀,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這種語言美。一是運用多種修辭突出荷塘上的月色優雅,朦朧,幽靜。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的美。“微風傳送縷縷的荷香,像遠方飄來的歌”運用通感將荷花的香轉化成歌聲,突出花香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羞澀的打著朵”擬人手法使用再現荷花的形態和色澤。二是運用疊詞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縷縷”在語言上形成韻律的美,令人回味。三是動靜結合是另一種語言的美,層層的荷葉,裊娜盛開的荷花,微風吹過的荷香,脈脈的流水如在眼前呈現一幅美景。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是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二)在語文教學中挖掘情感美
語文學科所具有的人文特點使其教學目標不僅重視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而且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提出格外的要求。語文教材的改版也凸顯了語文學科作為情感的負載身份。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也蘊含作者的情感、如《沁園春·長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這些豐富多彩的語文內容無不寄寓作者的審美情感。
愛國情感是值得人類推崇的一種永恒情感,是人類情感至高至純的境界,對愛國情感要求越來越高。高中語文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陣地,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愛國情感。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荷塘月色》朱自清在“四一二”政變之后,面對不明的政局流露出的迷惘彷徨;《拿來主義》魯迅關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遺傳問題,提出正確的拿來而形成的新文藝;《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面對當局表現出的憂心忡忡,抗敵救國的雄心壯志,恢復中原之志為國效勞的愛國精神。這些作品就是以這種來自靈魂的大愛點燃學生的愛國之心,培養學生成為忠于祖國、忠于民族的人,以這種感人肺腑之美滌蕩學生的靈魂。
(三)在語文教學中體會內涵美
1.優美是美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形態。文學作品中有景物優美、人物優美、音樂優美……比如景物的美:夏夜荷花典雅,秋季故都詩意,冬季萬里雪飄;荷的清香、雨的氣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優美的畫卷展現在面前,如《荷塘月色》;比如人物美,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中,啟發學生林黛玉被稱為古典的柔美典范,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現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在寶玉眼里“弱柳扶風”的身姿脫俗飄逸,“風露清愁”的眉目崇高深刻,靈淑之氣通體清爽凈化;再比如《春江花月夜》《琵琶行》《李憑箜篌引》樂曲之類文藝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音樂是借助聽覺、個人的修養素質及對優美事物的感受才能引起共鳴的,作者把這種難以捕捉的聲音形象地描繪出來,讓我們聽到音樂的節奏和旋律。
2.崇高是一種偉大的美、莊嚴的美。崇高美體現為高大、遼闊等壯麗景物。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這種巍峨、壯闊、磅礴的崇高美,在《沁園春·長沙》中體現尤其鮮明:一如對山川景物的描繪。“自古逢秋悲寂寥”,毛澤東筆下的秋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景物?給你帶來怎樣的震撼?“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是一個高遠的深秋,濃墨重彩。“百舸爭流”、“鷹擊長空”,描繪的是一幅寥廓萬里、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是雄奇偉麗的崇高美。
崇高美也表現在內在的心靈上。在社會生活中,那些扣人心弦的歷史畫卷,波亂壯闊、波瀾壯闊的斗爭場面,那些披荊斬棘勇于犧牲的人物,那些寧死不屈、為國捐軀的英雄,也是崇高的。《沁園春·長沙》一如對革命者崇高心靈美的贊頌。毛澤東是如何贊頌這些革命者的?有怎樣的豪情壯志?作者抒發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之情。“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充分展現了青年毛澤東的一顆愛國愛民的赤心,一種偉大抱負反映的崇高美。
3.悲劇被認為是藝術的“最高階段和冠冕”,也是語文教學關注較多的一類審美價值形態。悲劇的美在于:在悲劇人物的苦難和死亡中,蘊寓著社會內容和社會意義,正是它使悲劇具有了美學價值。高中語文悲劇教育內容是豐富全面的,范圍涵蓋西方悲劇和中國傳統悲劇,如《哈姆雷特》、《竇娥冤》、《孔雀東南飛》,藝術家把自己的同情、熱愛和贊美給予悲劇主人公,用濃烈的感情色彩描繪悲劇形象,用他的毀滅揭露社會黑暗勢力的罪惡。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透過悲劇人物,思考更深刻的主題。
(四)在語文教學中理解思想美
對于藝術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外先哲早就有精辟的見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藝術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磨煉人性”,培養人具有“人的心靈”。他指出,“可以使人變得高尚起來”,因為它“能喚起人的善良的感情,如同情心、忠誠、愛等,感情會在人的行為中成為一種起積極作用的力量”。白居易聽了琵琶女彈奏的曲子之所以感動得流淚,是因為白居易對琵琶女的同情,這種同情來自他關心人們疾苦的思想傾向和感情。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引導他們遵循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藝術的情感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可以說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潤物細無聲,藝術就像絲絲春雨,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澆開學生心靈中的美的花朵。
三、結語
在實際教學中,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感知美、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學生創造美能力。在開展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實中存在的美學現象,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實現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探究能力的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
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思想品質,讓學生都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善于創造美的雙手,善于感受美的心靈,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及美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4]杜衛,美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