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 互聯網時代,為教育模式帶來新的變革,為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探討“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從網絡平臺、師資、教育手段等多方面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互聯網+”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 模式
近年來,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帶來了教育模式的新變革,為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但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戰,如何揚長避短,探究互聯網和心理健康教育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成為當前重要研究課題。
一、“互聯網+”背景與高校教育變革
通俗地說,“互聯網+”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正式宣告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此同時,教育領域中也掀起了以信息化改革為主要特征的教育變革,慕課、微課、云課堂、直播教學等新型教學手段為教育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90后”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弱,學習興趣不濃厚,再加上網絡技術提供的豐富資源,他們在學習行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他們注重生動的、碎片化的學習,對系統的理論學習不感興趣;他們注重感性經驗的學習和感官享受的獲取,對理性的知識缺乏思考,對知識的接受處于被動狀態;在學習方式上,他們更樂于接受在線學習和視頻呈現,對于傳統的講授缺乏熱情和專注力。同時,信息網絡技術及傳播手段的變革,使互聯網成為“90后”大學生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網絡依賴、人際關系淡漠、價值觀模糊、情感困惑等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從總體上看,目前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基于挑戰和機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會在新的教育變革下開展創新嘗試,以更貼近大學生的方式開展有效教育,構建適合網絡時代的新模式。
二、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為傳統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沖擊,傳統的課堂授課、心理講座等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90后”大學生的需求,特別是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及教育理念的先進性上,遠不如本科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足
一些高職院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軟、硬件設施的投入上較少,在師資建設、理論研究、課程設置等方面均存在問題,已經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與調適》等課程完成,教師運用傳統的講授方式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據調查,一般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開設時間很短,長則一學期,短則幾節象征性的掃盲課,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學生能接收到的心理健康知識很少,而且,傳統的授課形式對現代大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乏善可陳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誤區
長時間以來,部分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誤區,誤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消除心理問題學生給校園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將工作的著力點集中在心理問題學生層面。科學地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的應以預防為主,其工作對象是所有在校高職大學生,其工作的主要目標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養。另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歸責到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責令心理咨詢中心實施相關工作,但收效甚微。實際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輔導員在此項工作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心理咨詢中心作為專責機構,主要發揮統籌和指導作用,兩者緊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有效實施。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的不足
目前,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學生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學校本身建設原因,部分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體制上不夠規范,沒有建立起一套科學化的管理機制,也沒有完善的組織體系,在領導機構、專責機構、實施機構等的權責上不明晰,缺乏監督,滯后的管理機制已經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產生了消極影響。
三、“互聯網+”背景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一)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陣地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陣地,著眼于滿足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解決現實問題,做好網絡平臺的頂層設計、功能定位,特別是要突出網絡平臺的實效性,讓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確保學校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首先,在校園網開辟心理輔導專欄或者建設專門的心理網站,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及相關活動的新聞;開設心理在線課堂,通過線上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困惑;開設心理游戲模塊,讓學生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緩解心理壓力;開辟心理互助QQ群、心理微博等網絡公共交流平臺,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傳遞正能量,建立線上線下雙向互動的教育模式,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溝通;開發手機APP或者設立微信公眾號,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必備品,隨時隨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引導大學生健康生活、快樂學習的主陣地。
(二)提高心理咨詢中心的信息化水平
心理咨詢中心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責機構,在學生心理疾病預防和心理輔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互聯網時代,為心理咨詢中心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便利,通過開展網上心理測試、網上診療,打消了傳統心理咨詢模式下的學生顧慮,擴大學生的受益面。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建設要更加注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特點,貼合高職院校特色,譬如高職院校學生較之本科院校學生,缺少自信心、缺少自控力,自信心和自控力團體訓練營就可以作為咨詢中心的重要工作,增強團體輔導的針對性。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合格勞動者和技術人才,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的職業勝任模擬訓練室可以作為建設重點,這樣心理咨詢中心可以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而不會成為擺設。同時,在心理咨詢中心的信息化建設中,要看到,網絡心理咨詢也有弊端和短板,它可以輔助傳統心理咨詢中心更好地發揮宣傳教育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傳統心理咨詢模式。
(三)加強師資隊伍的信息化能力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做好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對于擔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兼職教師而言,主動參與“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改革,是教書育人工作的必然選擇。首先,要從思想上正確認識“互聯網+”帶來的教育變革,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與研究中。其次,院校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信息化技術培訓,讓其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熟練運用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提高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吸引學生自覺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讓學生由被動參與變為主動學習,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中堅力量,院校要加強其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能力培訓,不斷提高其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從而提升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水準。
(四)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兩者相互依存,不可拆分,可以探究科學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實現雙贏的目標。比如說,利用學生社團、協會的力量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開展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龍、團隊輔導等心理活動,也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公寓管理結合起來,在公寓樓內設立心理樓長,心理層長,宿舍是學生在大學里最重要的空間,是學生接觸比較多、互動比較多、心理行為特征得到呈現的場所,在特定的空間下更容易發現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關注和疏導,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實施,可以在一幢樓上進行試點,選拔性格開朗、善于溝通、具有基本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生為樓長,關注整棟宿舍樓的學生心理動態。另外,在每一層樓上可以設置層長,協助樓長開展工作,有情況隨時報告,這樣形成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普及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能夠關注到學生思想動態問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基于“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把雙刃劍,既要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又要做好互聯網平臺的監督,堅持以服務學生為本,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養為重點,將“互聯網+”教育理念融入高職教育的全過程,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培養心理健康、陽光向上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Z].國發〔2015〕40號,2015.
[2]吳麗玫.“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線上線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6):49-54.
[3]張青.“互聯網+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247-248.
[4]張卓.網絡環境下高職心理學教學與心理干預策略探討[J].時代教育,2017(3):220.
[5]崔曉星,劉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啟心門的金鑰匙[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