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帆 張珊珊 曹金鳳 崔向軍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與人際關系、認知風格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①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系統化能力因子(t=-2.828)、人際關系的異性交往行為困擾(t=2.973)因子在性別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交談行為困擾(t=2.14)、待人接物行為困擾(t=3.066)與異性交往行為困擾(t=2.722)因子在是否獨生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系統化能力(F=3.133)、認知風格的直覺-分析(F=2.916)、言語-表象(F=3.008)因子、認知風格(F=3.260)在專業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大學生村干部的認知風格與批判性思維(r=0.456)、人際關系(r=0.171)呈顯著正相關。⑤大學生認知風格對批判性思維具有預測作用(F=1.947)。由此可見:①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人際關系及認知風格受性別、是否獨生及專業情況等因素有影響;大學生認知風格得分越高,批判性思維就越強。
關鍵詞: 大學生 批判性思維 認知風格 人際關系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不斷深化。”[1]這要求在教育上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加強師生交流互動、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2]。批判性思維是學習、掌握知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思維的基本技能之一[3],大學生作為現代知識的傳播者,需要具有積極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4],然而相關研究指出,國內針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尚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5],對于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較少涉及與其他心理因素的關系。對于早期思維與認知風格和人際交往方面的研究較局限,多涉及思維特點與獨立性方面,較少涉及與現代社會提倡的批判性傾向上[6],因此本研究立足認知風格的具體因子與社會需要,在回顧以往歷史研究、順應社會發展新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我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與認知風格、人際關系的相關性,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某高校320名大學生為被試,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2份,有效回收率為97.5%。其中男生89人,女生223人;獨生子女125人,非獨生子女187人;政治面貌為黨員96人,非黨員216人;學生干部114人,非學生干部198人;年級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共五個程度,分別為54人、42人、90人、70人、56人;專業分為文科、理科、工科、醫科、其他共五個程度,分別為120人、99人、34人、17人、42人;學習成績分為優秀、合格、較差、不合格四個程度,分別為115人、178人、18人、1人。
1.2測量工具。
1.2.1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
采用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中文版[7],共75個條目,分為尋找真相、解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認知成熟度7個維度,采用6分制,總分在280分或以上表明有正性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問卷α值為0.9,內部一致性程度較高。
1.2.2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采用鄭日昌編制的人際關系行為困擾診斷量表[8],共28道題。分為交談、交際與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等4個維度,每道題作“是”、“否”回答,被試的得分越高,表明其人際關系困擾程度越嚴重。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認知風格問卷
采用上海師范大學自編大學生認知方式量表[9],共包含16個評分項目,分為思維內傾-外傾、言語-表象、直覺-分析三個維度,每道題有1-5選項,其中14、15題為反向計分,該量表具有可靠的信效度。
2.結果
2.1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認知風格、人際關系方面的差異比較。
男性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系統化能力(t=-2.828;P=0.004)得分高于女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與異性交往行為困擾(t=2.973;P=0.008)方面得分低于女大學生,如表1。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認知風格、人際關系方面的差異比較
2.2是否獨生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認知風格、人際關系方面的差異比較。
獨生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的交談行為困擾(t=2.828;P=0.004)、交際行為困擾(t=3.066;P=0.004)、與異性交往行為困擾(t=2.722;P=0.007)因子能力得分均低于非獨生的大學生,如表2。
表2 是否獨生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認知風格、人際關系方面的差異比較
2.3不同專業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認知風格、人際關系方面的差異比較。
理科專業的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的系統化能力(F=3.133;P=0.015)、認知風格的直覺-分析(F=2.916;P=0.022)、言語-表象(F=3.008;P=0.019)因子、認知風格,F=3.260;P=0.012)得分均高于其他專業的大學生,見表3。
表3 不同專業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認知風格、人際關系方面的差異比較
2.4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與人際關系、認知風格的相關分析。
大學生村干部的認知風格與批判性思維(r=0.456)、人際關系(r=0.171)呈顯著正相關,見表4。
表4 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與認知風格、人際關系的相關分析
注:*P<0.05,**P<0.01,***P<0.001。
2.5大學生批判性思維、人際關系及認知風格的回歸分析。
大學生認知風格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有預測作用,見表5.
表5 大學生批判性思維、人際關系及認知風格的回歸分析
3.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男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上的系統化能力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學生,可能是因為男性邏輯性思維更豐富,更傾向于發現、解決困難或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而女性更傾向于解決容易問題或詢問解決問題的方法[10],可能是由于學習方式不同,女性傾向于保守型學習策略,而男性傾向于冒險性學習策略[11],不同的學習策略下男性習得更全面的知識并進行系統化整理。女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與異性交往能力行為困擾得分高于男大學生,可能是由于女性遇到問題時更傾向于表達[12],不愿意忍受孤獨,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更愿意通過交流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表現為遇到更多的困難,而男性在與異性交往時礙于面子等原因忽略問題,從而困擾較少[13]。
研究結果顯示,理科專業的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的系統化能力、認知風格的直覺-分析、言語-表象因子、認知風格得分均高于其他專業大學生,可能是由于理科大學生專業性質影響下更容易形成謹慎仔細的學習態度[14],重視事物間邏輯性,更多思考問題本質聯系,而較少機械復述和記憶,經過長期鍛煉與經驗積累,更傾向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事物[15],批判性思維得到更多訓練與發展。同時,理科專業的大學生完成計算、測量任務較多,需要與他人學習取經的機會更多,在選擇合適方法的過程中分析比較,形成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而影響其形成獨特的認知風格。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知風格對于批判性思維具有預測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逐漸形成階段,情緒情感仍不穩定,既體驗著生理逐漸成熟帶來的成就感,又由于心理、社會能力較差體驗著挫折[16],由此產生不同的社會認知與習慣,在不同的心理需要下,大學生生活、學習動機不盡相同,在如此變化的認知條件下,主觀愿望、社會條件不斷變化[17],批判性思維便很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在傳統任務中融入現代社會要求的創新課程,更要重視教育模式的改變,鍛煉學生仔細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18],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盧忠耀,陳建文.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傾向與學習投入:成就目標定向、學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7):69-77.
[2]蔣吉勇.上海地區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現狀調查及其與人格關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3]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閉幕[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11):93.
[4]王偉.大學生認知風格與人際交往狀況的相關研究[J].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5]李正栓,李迎新.中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教育實施的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03):49-56,95-96.
[6]Christy Raymond, Joanne Profetto-McGrath,Florence Myrick,William B. Strean. Nurse educators critical thinking: A mixed methods exploration[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8(66).
[7]苗敬澤.國內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現狀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D].長沙:中南大學,2015.
[8]劉天月.大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
[9]李佳.大學課堂中認知風格與批判性思維的融合教育——以沉思型和沖動型認知風格為例[A].外語教育與翻譯發展創新研究[C].2015:4.
[10]彭賢,馬素紅,李秀明.大學生認知風格的性別差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3):299-301.
[11]施翠芬,巫向前.批判性思維能力與學習風格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11):2843-2845.
[12]趙松立,楊雪花.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對幸福感的影響:性別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4):566-569.
[13]Mike Vuolo,Jeylan T. Mortimer,Jeremy Staff. Adolescent Precursors of Pathways From School to Work[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4,24(1).
[14]高瑛,許瑩.我國外語專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外語學刊,2015(02):127-132.
[15]石軍輝.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翻轉課堂問題導向式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09):102-104.
[16]張悅,張云秋.基于認知風格的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07):103-107.
[17]Chay Yue Wah,Thomas Menkhoff.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IJKM),2007,3(1).
[18]陳韻橋.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05):133-136,152.
基金項目:2017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X2017311)。
通訊作者: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