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一 郭小玲 劉偉坤
【摘要】過去五年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果,但在貧困治理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如精準識別機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扶貧力度不夠,內生發展較弱;精準考核機制不健全,存在應付現象等。完善精準扶貧識別機制,實現政府指標分配與民主評議有效結合,加大扶貧力度,建立產業扶貧機制,完善精準扶貧考核機制等措施是解決我國目前精準扶貧實踐困境的重要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 實踐困境 對策建議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扶貧理念,拉開了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的序幕。精準扶貧強調對貧困戶識別時運用科學有效的識別機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并對識別出的貧困個體具體分析其致貧原因,給予貧困個體符合自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精準扶貧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貧困治理進程的新時代扶貧方式。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后,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新時代的精準扶貧進行了一系列的頂層設計,出臺了一系列的精準扶貧政策方針,如《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等,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大力推進下,我國的貧困治理工作取得決定性的進展,在過去的五年里,我國貧困人口減少680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原先的10.2%下降至3.1%[1]。但不能忽視的是,目前我國在治理貧困的進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精準識別不當、扶貧監督不到位、扶貧績效管理不足等。為此,本文首先對精準扶貧的內涵和外延予以重新界定,其次結合國家重點貧困縣江蘇省泗洪縣的經驗狀況對我國目前精準扶貧的困境予以分析,最后結合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及建議。
二、精準扶貧的內涵與外延
汪三貴、郭子豪等(2015)研究認為,精準扶貧的本質是對真正貧困的家庭和人口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和措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家庭和人口各種致貧的因素和障礙,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2]。黃承偉、覃志敏(2015)認為精準扶貧的內涵是以有效可行的人口識別機制對貧困居民進行有效識別和實施動態管理,分析導致居民貧困的各項因素,對貧困居民實施有針對性的、具體的扶貧措施[3]。王國勇、邢溦(2015)認為精準扶貧是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實現扶貧開發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專項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有效銜接,從而深入了解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穩定脫貧目標[4]。結合國內學者對精準扶貧的研究定義,我們不難發現,精準扶貧的內涵就是根據扶貧標準以科學有效的識別方法將貧困個體從人群中識別出來,分析個體的貧困因素,給予貧困個體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扶貧措施,幫助其擺脫貧困。精準扶貧的核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精準識別貧困居民的機制。精準識別貧困居民的機制就是參照科學合理的標準,結合成本和效率原則,采用科學的識別方法,將貧困居民從群體中識別出來,它是精準扶貧的開始。二是精準幫扶。根據精準識別的結果,結合貧困居民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有效幫扶措施,幫助貧困居民擺脫貧困。三是動態管理。動態管理是精準扶貧的信息基礎,它為精準扶貧提供了被扶持的貧困居民的家庭基本信息、收入支出情況、導致被幫扶對象的貧困的原因、以及精準幫扶措施等信息,并結合被幫扶的貧困居民的實際貧困情況的變化,及時將達到脫貧標準的貧困居民調整出去,同時根據精準識別機制識別出新的貧困居民。四是精準考核。精準考核主要是針對貧困治理的主體。精準扶貧離不開有效的考核激勵制度,通過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激勵制度,科學客觀的根據各參與扶貧的組織和個人精準扶貧效果給予相應的懲罰和獎勵,充分調動參與精準扶貧的組織和個人的扶貧積極性。
三、我國精準扶貧實踐的困境
(一)精準識別機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目前我國精準扶貧識別機制是政府分配與基層民主評議相結合的識別機制。地方政府根據調查搜集到的數據評估本省貧困情況進而確定本省的扶貧標準線,如江蘇省根據貧困檢測數據確定江蘇省“十三五”規劃扶貧標準是人均純收入為6000元[5],以此為標準為省內每一個市設定貧困戶名額,市根據劃定的名額分解到縣,再逐級分配到鎮(鄉)、村,村以民主評議的形式確定村內精準扶貧扶持對象。這種政府分配與基層民主評議相結合的識別機制,雖然克服了各地區為爭奪貧困資源而夸張本地區的貧困狀況的弊端,但是政府分配有時會偏離地區實際貧困狀況,造成貧困資源配置錯位等現象;另外,民主評議確定幫扶對象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實行成本高,缺乏有效的監督,有時會造成主持參與扶貧的村干部優親厚友,追求私利的現象。因此,如何將二者有效相結合是目前我國精準扶貧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扶貧力度不夠,內生發展較弱
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為落后貧困的地區帶來了大量資源,然而由于我國貧困人口數量眾多,貧困資源仍然顯得不足,扶貧的力度有待加強。此外,我國以往扶貧主要重點為基礎設施,由于貧困戶的知識文化水平低,基礎設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貧困居民的住行,但沒有給貧困居民帶來利用基礎設施增加收益的能力,貧困居民脫貧速度緩慢。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因地制宜進行產業扶貧。產業扶貧不僅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提升了貧困居民的創造收益的能力。然而目前由于貧困地區年輕勞動力外移、貧困戶文化水平較低、觀念落后等原因,產業扶貧存在著一定限制,難以覆蓋貧困戶,貧困地區自我創造收益能力仍舊較低,貧困地區內生發展較弱。
(三)精準考核機制不健全,存在應付現象
精準扶貧工作不是一天兩天的短期任務,需要幫扶主體的長期投入。然而目前有些駐村干部和負責貧困治理工作的相關政府官員存在著消極懈怠的情緒,部分還存在著“走讀”等形式主義現象,這嚴重歪曲了“扶真貧,真扶貧”的精準扶貧理念。筆者在對江蘇省泗洪縣進行扶貧狀況調研時,了解到泗洪縣近年來貧困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仍有部分幫扶同志在貧困治理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幫扶不盡力、問題解決效率低、群眾反饋意見處理不及時等,這反映了泗洪縣在貧困治理方面還存在著一定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考核機制,加強幫扶督查力度。
四、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精準扶貧識別機制,實現政府指標分配與民主評議有效結合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二字,精準識別亦是如此。精準識別不僅要求數量上的精準,也要求質量上的保障。精準識別需要將政府指標分配與基層民主評議有效結合:一方面地方政府應當加大貧困狀況監測的力度,完善貧困標準的制定方法,采用多維的貧困標準識別貧困戶,建立相對應的動態貧困居民信息庫,合理分配各地區的貧困指標。另一方面,基層村鎮應當完善和規范貧困識別的程序,從宣傳發動到貧困戶資助申請到調查核實再到民主評議、審核公示、上級審批公示等明確每一個步驟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有效保障精準識別的質量。
(二)加大扶貧力度,建立產業扶貧機制
貧困的治理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社會、企業、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通過搭建一個合作的平臺,實現資源的整合,加強和活化扶貧的力量。同時,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貧困居民想要的,更要考慮貧困居民個體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產業,建立企業與貧困居民之間的有效銜接機制,發展“政府主導、企業經營、社會群體介入、群眾參與、收益共享”的扶貧模式[6],實現傳統意義上的“輸血”向“造血”的轉變。筆者在對泗洪縣扶貧狀況調研中發現,泗洪縣根據自身的情況采取了“互聯網+農業”的產業扶貧模式,農民與電商有效結合,將本地區龍蝦、蓮藕、獼猴桃等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出去,實現收益共享。這種模式提升了當地居民的收益,增強了貧困居民的自我脫貧能力,同時也為其他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實現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三)完善精準扶貧考核機制
精準扶貧考核機制是對貧困治理過程的反饋和控制。完善精準扶貧考核機制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標準,改變將貧困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指標與貧困線標準對比來評價扶貧工作效果的評價方法,建立從幫扶對象收入狀況、資產狀況、消費狀況、教育狀況和健康狀況等多個維度考核和評價扶貧效果的機制。另一方面,要完善駐村干部的考核機制,規范明確駐村干部的工作時間、工作任務、組織方式和考核辦法,將扶貧的效果作為駐村干部獎懲升降的一個重要標準,對消極懈怠等形式化的假扶貧給予嚴重的處罰,給予扶貧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做出突出貢獻的駐村干部獎勵,充分有效的調動駐村干部扶貧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2018年3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2/content_5276608.htm.
[2]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147-150.
[3]黃承偉,覃志敏.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8(01):131-136.
[4]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5(09):46-50.
[5]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十三五”農村扶貧開發規劃的通知,2016年11月30日,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7/1/13/art_46450_2557727.html.
[6]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5(09):46-50.
基金項目:2017年度河海大學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江蘇省泗洪縣扶貧狀況調研與“精準扶貧”對策研究”(20171 029406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