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昔物語集》是日本說話文學的集大成者,在日本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內容以佛教故事為主,同時包含了很多世俗故事。人物上至天皇下至庶民,十分具有多樣性。本朝部中,對人物的日常生活進行了十分詳盡的描述。食物作為日常生活中登場的重要道具,在本朝部中多次出現(xiàn)。食物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某些場合中更是重要的道具和象征。本文通過對本朝部中出現(xiàn)的食物及其功能作用的描述,進一步了解平安時代末期各個階層的生活形態(tài)以及社會信仰,對《今昔物語集》進行進一步的解讀。
關鍵詞:《今昔物語集》;食物;作用;供品;救濟;靈異
作者簡介:許宇然(1994-),女,漢族,天津市人,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語方向。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1.關于今昔物語集
平安時代末期,是日本說話文學的黃金時期,《今昔物語集》則是在這個時期對說話進行記錄、編纂的最高最大的說話集。其內容以佛教故事為主,同時涉及到很多世俗故事。對于編者雖然有很多說法,但依舊不祥。《今昔物語集》作為平安時代末期最大的說話集全書三十一卷,共收錄約一千篇說話。包括佛教說話、靈驗說話、動物說話,歷史說話、世俗說話等,涉及了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題材。卷一到卷五為天竺說話,卷六到卷十為震旦(中國)說話,卷十一以后為本朝(日本)說話。本朝部卷二十之前是佛教說話,卷二十以后為世俗說話,生動的描繪了普通民眾、武士、僧侶等各個階層的生活形態(tài),近代的小說家也從中廣泛取材。
《今昔物語集》被稱贊為日本古典說話文學的最高峰,作為描繪人類社會諸現(xiàn)象的集大成者始終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2.《今昔物語集》中的食物
《今昔物語集》本朝部中的登場人物包括貴族、武士、庶民、僧侶可謂應有盡有,作者對這些登場人物的日常生活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描述。其中,食物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多次出現(xiàn)。根據(jù)統(tǒng)計,《今昔物語集》中食物作為重要道具出現(xiàn)的故事有幾十卷之多。在《今昔物語集》中,食物的作用不僅僅停留在充饑上,作為佛教文學中重要的符號和道具,食物同時具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作用。《今昔物語集》本朝部中的關于食物的說話有很多,本論文對食物的作用進行了如下分類。
3.《今昔物語集》本朝部中食物的作用
3.1供奉祭祀的食物
平安時代末期,佛教盛行。佛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上到天皇下到平民都堅信虔誠信奉神佛,必然會得到庇佑。于是,人們通過祭祀祈求無災無病,祈求農(nóng)作物豐收。祭祀活動中,供奉食物是重要的行事。人們相信,用食物供奉后守護神便會降臨,帶來福澤。供奉的食物通常會有糧食、器物,其中大米是重要的供奉物。
《今昔物語集》中,第十四卷第四十四篇中,播磨國疫病流行,人們說“祭祀以后瘟疫就一定可以消除”[P285],于是請陰陽法師舉行祭祀,對祭祀供品有以下描述“五六個嶄新的木桶、精白的大米、大豆、角豆、年糕、生姜,以及應時的水果。”,可見當時祭祀供品以食物為主。
祭祀結束后,疫病得以消除。人們利用食物,進行祭祀。使自身與神佛相結合,取得利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食物的重要性。
3.2起救濟作用的食物
救濟,即把人從不幸中解救出來,給予幸福。宗教救濟,則是皈依宗教改善或解除現(xiàn)世的悲慘狀態(tài)。《今昔物語集》作為佛教文學的集大成者,其中拜神禮佛的故事有很多,神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重要的精神寄托,人們堅信,神佛的信仰往往能給人帶來利益。只要虔誠禮佛敬佛,一定能得到神佛保佑,救苦救窮,緩解病痛和饑餓。
3.2.1救濟自我
《今昔物語集》第十三卷第十八篇中,信濃國有一個雙目失明的僧人妙昭,雖然看不見但是他日夜誦讀法華經(jīng)。后來有一天,妙昭出去修行,在山中迷路,來到一座山寺,遇到一位住持。住持留下些許白米就離寺而去。妙昭等著住持,白米也快吃完了,只能繼續(xù)日夜不停地誦讀法華經(jīng)。眼看食物都要吃完了,妙昭感覺自己快要被餓死了,忽然有一天,妙昭夢見夢里有人對他說:“你不必悲傷,我會救你。”驚醒后,狂風大作。風息過后,盲僧走出庭院用手摸索,原來梨樹和柿樹已經(jīng)被風刮倒在地。盲僧摸到了許多碩大的梨子和柿子,拿來一嘗,味道非常甘甜。[P185]他知道這是法華經(jīng)的靈驗,從此更加一心一意的誦讀法華經(jīng),不久眼睛也痊愈了。
此外還有和它相似的故事,在卷十七第四十七篇中,越前國有一個叫做生江世經(jīng)的人,家道貧寒,食不得飽。后來,他信奉吉祥天女,每日虔誠禮佛。后來,一女子送給他一張領取俸米的文書,生江世經(jīng)帶著這張文書,找到一鬼怪,鬼怪送給他一個米袋,里面的白米不論取用多少,永遠也取之不盡。生江世經(jīng)由此變得富裕了。
這兩個故事中,登場人物不管是僧人還是普通百姓,雖然社會階層不同,但在貧窮和饑餓的生活狀態(tài)下,信奉佛祖,虔誠誦經(jīng),菩薩和吉祥天女出現(xiàn)給予食物,緩解饑餓,人們最后得到了救濟,可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佛教對人們的影響是十分大的。食物把佛教和人聯(lián)系在一起,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2.2救濟家人
《今昔物語集》中誦經(jīng)禮佛有時是為了自己,但有時更是為了父母能夠脫離貧窮和饑餓。如在第十七卷第九篇中,比叡山中有一僧人凈源,當時全國發(fā)生在災荒凈源的父母和胞妹家貧無糧,眼看要餓死,凈源堅信地藏菩薩的本誓,修法禱告祈求菩薩保佑家人。后來,凈源的母親得到上品的美絹,被一富戶用三十石稻米買下,凈源的家人由此得救。
從上述故事中,不難看出佛祖在當時對于人們的重要性。人們信奉佛祖,同時佛祖也給人們帶來救濟和利益,而這種救濟通常是以食物的方式贈予人們。
3.3具有靈異效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