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秧
摘 要:教師通過創造性勞動,并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滲透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并積極思考問題,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讓課堂成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翱翔的大舞臺,同時成為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舞臺。有了興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會遍地開花。
關鍵詞:形象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求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29
平時教師的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根據教材內容,用心設計問題情境,有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并積極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形象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求異思維等。
一、鼓勵想象,培養形象思維
教師積極鼓勵學生想象,有利于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想象可以任意飛躍、演變,甚至可以大膽假設。筆者在教學必修一第三章《函數的應用》中,根據題目已知條件引導學生畫出圖像,然后根據所畫的圖像的形狀進行聯想與想象,大膽猜測可能是什么樣的初等函數的圖像,然后利用待定系數法進行求解,最后通過其他點進行驗證。這個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及解題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從中也鼓勵學生敢于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知條件進行大膽的想象,確定解題的方向,思維簡潔,思路清晰。相反,有的教師喜歡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初學者學生總結解題規律,這種題型應該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把學生當作考試的機器,只想怎樣讓學生考高分,把學生的思維扼殺在搖籃里,培養高分低能的學生。其實,教師只需把知識點講清楚,要給學生留有思考余地,讓他們有探索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通過自己努力悟出的道理才會終生難忘,能力與思維開發落到實處。筆者在《數列》的教學中講解數列的錯位相減法時,先探究數列的前6項和,再探究數列的前n項和。學生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自己去悟:為什么還要構造另一個方程,又是怎樣構造、怎樣運算等,有這樣的過程,學生對錯位相減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教師借此機會引導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有理論支撐的想象更有利于正確形象思維的培養。
二、設置障礙,激發逆向思維
事物是辯證的,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是一對孿生兄弟,平時正向思維出現機會多于逆向思維,這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但要辯證看待問題,“多”不代表“全部”,“少”不代表“沒有”。因此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一方面學生思維的發展才全面、健康,另外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讓一些很難懂的問題變成容易理解的問題,把復雜的問題變成簡單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講解:證明“若,則x、y至少有一個不為0”;“三角形的內角不可能都小于60°”,題目很難理解,不好入手,正面解決問題困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學生另辟蹊徑,想到“反證法”。再到立體幾何的學習“如果a⊥α,b⊥α,那么直線a、b平行嗎?并加以證明。”由于無法歸到一個平面內,所以在定理的證明中無法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定理知識,也無法應用公理4,在這種情況下用“反證法”證明顯得更加迫切,感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絕妙仙境[1]。當然,在培養逆向思維時不要走向極端,畢竟平時應用順向思維多于逆向思維,因此培養順向思維同時要兼顧逆向思維,這樣的思維才是完整的。
三、融會貫通,引導發散思維
時代在進步,教育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潮流,適時、適度進行教育改革,提倡高效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不能再搞“題海戰術”,建立起學科內或者跨學科的動態的知識網絡體系,形成豐富的聯想,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全面、徹底的剖析,讓學生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進行發散思維。
例如,必修五《不等式》章節的基本不等式的教學中的例題:若x,y∈R,xy=2,求x2+y2的最小值。在此基礎上改為若x,y∈R+,xy=2,求x+y的最小值,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改編。變式1:若x,y∈R+,x+y=1,求的最小值;變式2:求函數
(0 四、質疑問題,發展直覺思維 抓住問題特征快速進行直接思維,迅速搭建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確定問題的求解的大方向;當然也會因為只注意問題局部的特征,沒有考慮到其他條件,導致解題出錯,教師也不必太過于責備學生,應該耐心聽一聽學生的想法,共同尋找出錯的原因,不能簡單粗暴地全盤否定學生的直接思維;而是在這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和引導,這時,學生馬上感到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思維的培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廈門市2015—2016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卷填空題第16題:已知數列{an}的前n項和為Sn,且a1=1,an+1=λSn-Sn+1,其中λ為常數,若{an}是遞增數列,求λ的取值范圍。許多學生聯想到an=Sn-Sn-1就很快把已知條件轉化為,結合a1=1>0,利用函數的單調性得出,即λ>1,結果是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查找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學生質疑:“難道高一年級所學的函數單調性的判斷方法有錯,還是函數的單調性不適用于數列?還是……”經深入思考與小組激烈討論,大家發表個人的觀點和意見,終于發現問題所在。an=Sn-Sn-1中n的條件是n≥2,那么只適用于n≥2的這種情況,即:,, …,但不適用這種情況,因此還需利用條件a1=1,an+1=λSn-Sn+1,得,所以λ>3。綜上所述λ>3。美國偉大教育家薩姆·勞埃德說:“需要強調的是,找到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的思考過程。在面對每個問題的時候,都需要先仔細閱讀題目,觀察配圖,找出其中內在的邏輯線索,這會讓你頭腦更加敏銳,觀察更加仔細,思維更有條理,從而整體提升你的智力。”[2]提醒學生在聯想的過程中注意條件、解題規范性及思考問題完整性和嚴密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質的理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有然。 五、豐富聯想,啟發求異思維 聯想的兩個事物之間可以有一定邏輯聯系,也可以是沒有一定邏輯聯系。必修五《等比數列》中的例題:“某種放射性物質不斷變化為其他物質,每經過一年剩下這種物質的84%,求這種物質的半衰期為多長(精確到1年)?”筆者進一步追問:“中央電視臺CCTV-2曾經的一檔《鑒寶》節目,每周六17:45首播,周日下午16:20重播,周三下午16:00再播。大家知道物件如果年代越久遠,越稀少,就越值錢,這就是物以稀為貴。那么物件的年代怎么確定呢?大家想知道嗎?考古學家常利用死亡的生物體中碳14元素穩定持續衰變現象測得物體的年代,其中碳14半衰期為5730年,再結合數學知識就可以求解,以推理年代。”如果想擁有一雙慧眼的人,那就好好學數學吧。實際上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善于聯想,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更嚴謹和科學。 參考文獻: [1]王其芳.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口常開[J].數學教學通訊,2017(24):75-76. [2](美)薩姆·勞埃德.玩的就是聰明[M].宋 雙,浦 克,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