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竟偉
【關鍵詞】 新課改;評價機制;教師;教學設備;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074—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紛紛出現,課堂教學異彩紛呈。但是,審視一下當前的一些做法,還是不難發現,我們在為新課改喝彩的同時,不能忽視隨之出現的一些帶有傾向性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新的評價機制沒有形成,教師要面對多重壓力
實施新課改,評價機制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怎么改?據說有關方面正在考慮一種解決方案:在保留試卷測試的基礎上,增加素質評價和面試的內容,選拔考試和學校推薦相結合。許多教育界人士認為,后者在中國目前升學競爭激烈的現實背景中很難操作。因此,雖然大家都痛恨考試壓力的殘酷,但是考試成績的社會效應卻是大家公認的,考試以外的目標則有點虛無縹緲。許多人認為,課程改革是軟任務,應付考試才是硬任務,前者頂多挨上級批評,后者弄不好就會被家長、社會遺棄。面對統考排名、教師排隊、末尾淘汰、考評打分、升學率壓力、評獎評優等多重壓力,教師只有形似轟轟烈烈搞課改,實則扎扎實實抓升學。
二、學科滲透加強,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高
新課程的知識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新課改要把物理、化學、生物、自然、地理整合起來成為科學課,這就急需培養出適應科學課的教師來。但現在的大學是分專業培養,專業外的知識相對面窄,師范教育更是分門別類,培養出來的教師是“術業有專攻”的專業教師,表現在實際工作中:既使是一些比較簡單的非專業問題,一旦遇到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生,往往還是會被“問倒”。為此,新形勢要求:中小學教師必須向又專又博的方向發展,再也不能因為自己是某某學科的“專業教師”而沾沾自喜。而目前所進行的教師培訓絕大部分仍又是分科培訓,因此,教師培養和培訓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進。
三、教學設備滯后,阻礙新課改順利實施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發生根本轉變,而這些轉變順利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有現代化的教學硬件、軟件作支撐。然而,不少學校在實施新課程中面臨著教學硬件“跟不上”的現象,教師無法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更無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所以,一些好的教學思路、教學設計便無法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組織和落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率。
四、新課改培訓方興未艾,成果轉化尚需深化
目前為止,各級教育部門都先后組織、舉辦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新課程培訓班,但不少教師參加培訓后,其培訓成果在返校后卻不能得到及時鞏固和消化,更談不上內化、深化和應用,使得培訓與教學形成兩張皮,培訓結果未能及時轉化到教學實際中去。
五、班額過大,關注每個學生力不從心
新課改的理念是關注每一個學生,但在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班里,教師要真正做到關注每個學生顯得不切合實際。事實上,新課程更適宜的土壤是小班額的教育環境,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師資缺乏、校舍緊張、班額過大的實際。教師的個別指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因受人數、場地的制約而難奏其效。時間久了,優、中、差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就會降低,甚至會變得麻木。
六、一昧強調創新,忽視傳統中的好做法
目前的一些做法恰恰把教學傳統中最好的東西諸如“抓好基礎,當堂鞏固”等忽視了,談“講”色變,舍棄訓練。一些教師不善于創設“新的自由空間”,活動課成為變相增加教材內容的增負課,同一資料要求全班學生人人查閱(且并無多大實用性),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而且,在相對閉塞落后的地區這種做法更會成為無法實踐的作業。因此,某些陳舊的傳統觀念要拋棄,落后的做法要拋棄,但不能拋棄有用的東西,譬如語文課,“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一種好的理解、積累方式,是語文閱讀乃至教學的根本,我們不能因為創新而丟了根本,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七、曲解自主學習,容易導致形式主義
由于主、客觀原因,新課改中的一些做法很容易導致形式主義,這是許多深入課堂聽課的專業人士的看法。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缺乏真正深入的理解,重形式不重本質,盲目跟風、追求時毫,致使課堂教學出現虛假的繁榮。“學生自主學習”出現了變相“放任自流”的現象,有的學生用一種很笨的方法“自發學習”,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收獲不大。自主學習是一種探索性的學習,不是一種“自發的學習”,由于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指導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許多時候變成了無效討論。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