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關鍵詞】 課堂教學;收集;診斷;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076—01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要求中職學校要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自主診斷與改進方案。《方案》設計了6個診斷項目、16個診斷要素和99個診斷點,其中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狀態是中職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診斷要素。因而,教學工作的診斷與改進要率先從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狀態入手,聚焦課堂教學,建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問題意識,通過自然狀態下的課堂教學,搜集相關信息數據,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經過診斷的程序,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改進的具體措施,建立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打造高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狀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領會《方案》精神,把握診斷要素,分析相關診斷點,筆者所在學校聚焦課堂教學狀態,開展了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實踐。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的程序主要經歷證據收集、問題分析、原因確定、改進措施等步驟。具體包含三層涵義:一是通過信息收集,準確地發現課堂教學的問題;二是分析課堂教學問題形成的原因;三是基于課堂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課堂教學的建議,進而采取改進課堂教學的措施。
一、證據的收集
課堂教學的證據是指能反映教學情況的事實信息,是判斷課堂教學實效的依據。中職學校課堂教學的證據內容廣泛,特定的專業、不同的課程,課堂教學目標不同,教學特征各異,課堂教學可針對目標問題,確定教學證據收集的主題,聚焦一個主題,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例如,課堂教學證據的收集主題聚焦于教學方式,采用課堂觀察、師生訪談等方法收集課堂教學證據信息,課后對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課堂教學滿意度測評、學生訪談,全面收集與課堂教學有關的信息證據。
二、對證據的解讀和教學問題的診斷
1. 深入挖掘數據信息,找準教學的問題。通過課堂觀察首先獲取大量的數據和非數據的信息。對于數據性的信息,通過定量分析,深入挖掘背景問卷和學業測試的結果,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于非數據的問題通過課后訪談問卷調查和滿意度測評進行進一步分析。
2. 結合多方證據,診斷問題產生的原因。課堂教學的診斷,不僅要發現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認識問題背后的原因,為教學的改進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除了深入挖掘大規模教學調查的數據,還需要深入到課堂和教師、學生中間,針對某一特定的問題更具體地收集數據,并結合學科特點多角度解讀證據,分析教學問題背后的原因。例如,課堂教學診斷中,我們發現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自主學習存在問題,在建筑專業16級的調查結果中,90%左右的課堂仍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只有10%左右的學生能參與互動,教師授課方式還是單一的滿堂灌。
這樣的數據告訴我們,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還有值得改進的空間。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問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除了解讀大規模問卷調查的數據,還可以以此為研究主題,設計“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記錄表”,深入課堂,尋找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在課堂教學質和量信息搜集的基礎上,獲得了許多課堂中的真實數據,結合對教師的訪談信息分析,結果發現問題出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關注度不夠,學生的學習思維活動往往處于低水平。而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則是由于怕完不成教學任務而拼命地多講,教師常常以為“教過”就等于“學過”,留給學生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時間太少。
3. 形成改進策略,提出改進建議。教學診斷的目的是為教學改進提供方向。只有在教學診斷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進措施,才能使教學工作的診斷與改進落到實處。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收集證據信息并對證據進行解讀,分析問題生成的原因后,采取制度保障、專業指導、示范引領、深化研究、提升培訓、校本研修和改善師生關系等多種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即基于證據的收集與解讀,針對性地提出課堂教學診改方案,實施診改方案后,再對課堂教學狀態進行評估,這是落實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一個有效療程,是學校教學工作自主診斷、持續改進的常態化周期性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之,課堂教學的改進不是顛覆,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教學基礎上的一種改進與發展。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必須基于真實的證據,找出在自然狀態下課堂教學中真實的問題,經過診斷,找出問題背后的原因,才能在原有教學基礎上做出有針對性的改進,落實教學質量責任主體,進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