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獨立”的理論基礎可追溯至資產階級的分權與制衡原理和主權在民的原則,從歷史上看,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進步性。從近代司法獨立原則進入中國以來,司法獨立思想被系統的介紹到中國已將近一個世紀,但其生長的土壤已和西方截然不同,中國的司法獨立原則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土壤,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原則。
關鍵詞: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比較
一、西方司法獨立的提出和發展
“司法獨立”是西方憲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又稱“司法權獨立”,是指“司法權從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離出來,在賦予獨立的國家機構場合,進行權力分立”。①第一次明確提出三權分立主張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他明確指出:“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②從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已經得到西方國家的普遍認同,成為現代西方國家的一種普遍的政治模式。
實際上,真正確立司法獨立的原則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條法律,使得英國法官才開始享有永久職位,司法活動才開始對政府獨立。在美國,“三權分立”理論寫入了1787年制定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彼此制衡的制度架構,在世界范圍內顛覆了治理大國必須使用集權體制的思想。之后,1791年的法國憲法也采納了分權制衡原則。此后,司法獨立的原則和制度被世界上許多西方國家所沿用。盡管由于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分權制衡的具體形式表現各異,例如美國有總統制、英國有內閣制、法國有總統內閣混合制,但其原則精神是完全相同的。基本內涵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即司法機關的地位獨立、司法活動獨立以及法官的獨立;法官嚴守中立,嚴格依法審判,維護憲法與法律的尊嚴;在上下級法院的關系上,非經審判監督程序,下級法院不受上級法院的干預。③具體來說,就是法院的獨立,法院應獨立于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并且獨立于上級法院。同時也指法官的獨立,西方國家的司法豁免權就是保障法官獨立的重要舉措。并且司法活動也需獨立,即法官不受其他機關和個人的的影響和威脅,獨立作出判決。
二、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原則從近代被傳入中國的那一刻起,就是在一種“文化性誤讀”的狀態下被引進的。學者韓秀桃在梳理了司法獨立原則在近代中國的發展特點后,認為司法獨立原則被引入中國“卻是出于無奈之舉”。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剝離了司法獨立的價值內涵,轉而將其變成一種工具性的制度”④。這與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實踐一直是司法權從屬于行政權,而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更是揚“禮”而賤“法”,追求人們道德的自律而輕視法制的重要作用。但反觀三權分立體制最為典型的美國,其短暫的建國歷史決定了其很少受封建殘留的影響,而其建國者又受到歐洲資本主義文化的深遠影響所以對司法獨立貫徹的也最為徹底。所以,國情不同決定了我們不能以同樣的標準和尺度來定義和衡量司法獨立原則。
從1954年憲法開始,我國就已經將司法獨立原則貫穿于憲法條例之中。但憲法并未對國家權力機關、政黨以及檢察院是否可以通過合法途徑對法院的審判工作進行干預的問題作出規定。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這也是區別于西方司法獨立的根本不同。并且西方的司法獨立的主體主要指法官個人的獨立,而中國特色司法獨立的主體主要指法院、檢察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不受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干預,即我國的司法獨立范圍是司法權獨立于行政權,即法院和檢察院獨立于政府。再者,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一般僅指法院,各級法院是獨立的,互相之間是上下級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在我國,法院也是相對獨立的,是監督與指導關系,但上下級檢察院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這些方面的不同根源于中國和西方政治體制的不同,也即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原則建立的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實踐。
三、確保中國特色司法獨立的思考
司法獨立是現代法治國家的主要標志,也是我國現行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和制度,是我國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司法獨立原則不同于四方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堅持了黨的領導,并將法官和司法機關置于適合中國國情的平衡位置,有效處理了立法、司法、行政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立公正司法。這種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原則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維護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在新的歷史階段如何確保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原則的順利貫徹和落實成為重中之重。筆者認為首先我們要明確司法獨立對于司法建設和改革的重要性。司法獨立原則作為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應有之義。其次,重視司法獨立原則對建立社會主義司法權威具有重要意義。司法權威源于法律權威,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程度的重要尺度。最后,堅持司法獨立也是法官職業化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法律職業化應運而生,法官更加專業化,對保證法律的公平和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司法領域最突出的問題是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和司法冤假錯案這三大問題。⑥西方國家司法獨立的理念和制度建構,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并且會使這些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新時期下,我們的司法改革,必須理順司法機關與黨的領導、司法機關與權力機關、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上下級法院之間以及司法獨立與法官職業穩定性等幾個方面的關系⑥;必須拋開西方司法獨立原則的桎梏,建立具有中國特點,并且反映時代特征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條文,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朝著健康、有效的方向發展,推動中國司法改革的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156頁。
[2][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69頁。
注釋:
①劉瑞復:《我國獨立公正司法與西方國家“司法獨立”的根本區別》,《紅旗文稿》2014年第24期。
②[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156頁。
③祝偉倩:《司法獨立原則在中西方的體現》,《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④韓秀桃:《近代中國對司法獨立的價值追求與現實依歸》,《中國法學》2003年第4期。
⑤劉瑞復:《我國獨立公正司法與西方國家“司法獨立”的根本區別》,《紅旗文稿》2014年第24期。
⑥李步云,柳志偉:《司法獨立的幾個問題》,《法學研究》2002年第3期。
作者簡介:李晨楠(1993年9月),女,天津,2016級碩士研究生,天津師范大學,中外政治制度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