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輝
[摘要]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禮儀是個人素養的綜合體現,禮儀是一個人修身養性持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弟子規》作為國學,將儒家的傳統文化思想和精髓呈現得淋漓盡致,是幼兒的生活規范,對禮儀教育具有較大的借鑒的意義。幼兒禮儀教育是幼兒社會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幼兒一生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發展;弟子規;禮儀教育;有效結合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行為規范與準則,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曾有教育家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一種大事。”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單純學習知識和智力開發,而是要培養人,首先就要注重培養有教養、知書達禮的人。中國自古就有“不學禮,無以立”的說法。《弟子規》承載了儒家禮儀教育的精華,對禮儀進行了細致的規范。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和溺愛,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禮儀、禮貌。一些幼兒常常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謙讓、合作的意識,不懂得尊重、關心和體諒他人,缺乏必要的禮儀修養,也有一些幼兒因為不擅交際而孤獨無伴,從而形成了任性、內向等不良性格。如何將《弟子規》與禮儀教育有效結合,讓禮儀教育走進幼兒的一日生活,并促進幼兒發展呢?
一、《弟子規》內容的闡述
孔子的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全文為三字押韻的書寫形式,詳細地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家庭禮儀教育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主要是講對待父母的禮儀規范。父母的呼喚要立即回應,父母的命令要立即執行;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聽從,父母的責備要虛心接受。做到“孝悌”即要求兩點:一是態度上的恭敬,二是行動上的到位。
2.個人禮儀教育
修身養性是每個人必要的修為,個人禮儀是個人談吐、舉止、服飾等外在的禮儀。在《弟子規》中詳細地規定了個人言談舉止的禮儀規范:(1)語言方面的要求。說話吐字要清晰、緩慢,不能太急、含糊不清。(2)儀表方面。服飾整潔、穩重端莊為宜。(3)儀態方面。過分飲酒會失了分寸,身體受損,這是不可取的。
3.社交禮儀教育
“樂修內,禮修外。”除了對自身禮儀的規范,在處世方面也要有社交禮儀的要求。要求待人要尊重、信任,語言要規范,舉止要得體,對別人的幫助要永記于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讓他人感到溫暖,做到仁愛他人。
4.求學禮儀教育
《弟子規》中的求學禮儀要求主要分三方面:力行與學文不可分割,讀書的方法和讀書習慣的養成。在求學禮儀教育中,側重于學習活動應該必須遵循的準則,如閱讀、傾聽、坐姿等方面的規范,引導幼兒在學習生活中坐、立、行如何保持正確的姿態,養成良好的傾聽、說話、書寫的習慣。
二、禮儀教育對幼兒產生的意義及影響
1.促進幼兒獨立性和自信心
一個高素質、有教養的人,一定有良好的修養。這樣的人常常會被人尊重,受大家歡迎。從心理學上講,被眾人接納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打開局面,發展事業。而當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就會被別人所接納,受大家歡迎,就會有很多的朋友,而這些朋友又會間接或直接地給他帶來相應的機會,從而讓孩子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與人交往、處事的能力。
2.利于幼兒專注力和秩序感的培養
如果每個孩子都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當他想介入別人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有禮貌的征求別人意見,那么,當幼兒知道別人想介入到他的領域時會很有禮貌地同意介入。這時候,孩子就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這件事情上。當孩子專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學習質量也是必然的。
3.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
情緒對孩子的身體生長發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當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中有煩心事時,可以和老師或是同伴傾訴和分享,那么,孩子就會始終保持一種正確的心理狀況,這種心理狀況會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三、為幼兒禮儀教育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幼兒時期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容易養成各種習慣,成人如果注意從小培養幼兒的禮儀,那么,他們將會終身受益。如果一旦在這個時期忽視了對幼兒的禮儀教育,長大后就很難改正。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改變。如今的孩子大多嬌生慣養,他們從小獨自玩耍,與玩具交“朋友”,容易孤僻、任性,害怕困難,缺乏自制力和堅持性,對人沒禮貌等,長此以往,對孩子成長是沒有好處的,甚至霸道、專橫、唯我獨尊,不如意時對長者甚至能拳打腳踢,如果不加以制止,后果可想而知。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在幼兒教育中,好的環境能夠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教師可以在幼兒的禮儀教育中利用《弟子規》為禮儀教育創設良好的環境。比如,在室內張貼《弟子規》中與文明游戲有關的禮儀兒歌,讓幼兒在充滿童趣的兒歌中學會禮貌待人,還可以在盥洗室的鏡子上、墻壁上以及走廊樓梯間的墻壁上張貼上“便溺回,轍凈手”“冠必正,鈕必結”等標識,利用《弟子規》適合幼兒的相關內容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室內環境。
教師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可以將《弟子規》中蘊含的文明禮儀觀念滲透其中,將《弟子規》相關內容結合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為幼兒的禮儀教育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比如,在班級里的主要場地懸掛相關掛圖、言訓等內容。
四、利用《弟子規》活動,滲透禮儀教育
1.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
利用晨間或離園前等時間適當開展誦讀活動,讓幼兒在熟記中感受和理解,并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同時,可以講一些相關故事,如《孔融讓梨》,與《弟子規》有機結合,突出感恩、誠信教育,引導幼兒分辨是非與善惡。
2.開展游戲活動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一直以來深受幼兒喜歡,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能得到充分的學習機會。所以,我們可以抓住孩子好玩好動的天性,將《弟子規》與游戲的活動內容進行巧妙結合,讓幼兒邊玩邊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在小熊請客的游戲活動中,幼兒就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拜訪他人要先敲門、見到朋友時要問好等。與此同時,沒有參演的幼兒可以根據表演說一說幼兒說的話或動作、行為出自《弟子規》的哪一句,這樣可以使幼兒都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幼兒可以通過游戲活動學習到正確的禮儀知識,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3.開展實踐活動
由于幼兒年齡小,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采取直接講述或告知什么是“禮儀”,不利于幼兒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將“禮儀”這一概念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讓幼兒感受和理解“禮儀”的真正含義。比如:在“待人接物”的禮儀中,可以利用情景劇的形式,由教師和幼兒分別扮演客人和主人的角色,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參與實踐活動,讓他們學習“待人接物”的文明禮儀。活動后,教師與家長一起監督幼兒是否學會,并與家長及時進行溝通,從而使幼兒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培養禮儀從家長做起
孩子的禮貌行為來自對父母與成人的學習和模仿,他們是在模仿中學習的,而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對象,所以,培養孩子講禮貌必須從家長做起,樹立典范,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
父母應律己、尊重他人。如果父母平時敬老愛幼,關心幫助有困難的人,這種善良的情感行為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互諒互讓,互相尊重,晚輩要尊敬長輩,吃飯要請長輩先就座,要給長輩盛飯,拿碗筷;晚輩上學、放學,外出及回家都應該向長輩打招呼、問好;親友來訪要熱情接待,親友告辭時應起身相送。家長應經常把孩子帶入社會大課堂,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家長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當孩子出現禮儀禮貌不當時,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錯在何處。同時,還要監督孩子改正,教會他怎樣做是正確的。 同時,還應開展《弟子規》親子共讀活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幼兒禮儀教育活動。此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促進親子關系,還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幼兒禮儀教育而言,能夠有效地促進家庭共育,有利于培養幼兒內在情感和外在行為的一致性,提高幼兒禮儀教育的質量。
播下禮儀的種子,收獲“博愛”的果實。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是多方法、多渠道的,應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這需要幼兒園和家庭雙方面共同花時間去強化,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吳征遠.《弟子規》與美麗心靈的培育[J].山西青年,2013,(10).
[3]周萬沁.生命的出口——淺談《弟子規》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德育引導作用[J].小作家選刊,2015,(25).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