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敬父母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在古代的中國,孝被看作是一種維持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的基本道德力量;在西方國家,孝敬父母被看作是一條誡命。同樣是“孝”,但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就決定了中西方孝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論語》中孝觀念體現出的是道德對人們孝行為的約束,同時體現出了中國農耕文化占主導、“家國同構”及宗法觀念等文化特質。《圣經》中的孝觀念則反映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文化”氣息,具體表現為個人主義,同時也表現出重商主義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論語 圣經 孝觀念 比較
【中圖分類號】B8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013-02
緒論
隨著國與國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難免會出現交際障礙。及時有效地克服這些交際障礙是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對促進國際間的文化、政治、經濟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僅從中西孝觀念入手,以《論語》和《圣經》為研究文本,深入淺出地分析中西孝觀念所傳達的歷史文化意義,同時對中西孝觀念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進行分析,總結中西孝觀念各自所具備的特質。
一、對孝觀念在文本上的研究
(一)《論語》中“孝”在文本上的研究
《論語》中涉及到“孝”的篇章,有20多處,確切含有“孝”字眼的19處。在這20多章中,有些篇章單純討論作為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所應盡之孝,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有些篇章則討論的是作為君主怎樣使臣民對國家盡孝,這里的孝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對國家盡孝也就是說要忠君忠國,如“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還有些篇章則既談到對父母的孝又談到對國家的孝,并且最終上升到做人的根本問題上,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輿!”。
(二)《圣經》中“孝”在文本上的研究
大多數人認為西方沒有孝觀念,甚至認為西方人不講“孝”,實則不然。據不完全統計,《圣經》(譯版)中涉及相關孝的內容達28處,直接被翻譯為“孝”的大約有5處。縱觀《圣經》中“孝”的內容,可以被概括為如下三點:
1.單純的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如“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或作‘指教)”,雖然表達上沒有明確的字眼說要孝順父母,而根據上文對“孝”含義的概括,實則不難理解它所表達出的要孝順父母的意思。
2.把對父母的“孝”提高了一個層次,表達為對神的孝忠。如“你們要守我的安息日,敬我的圣所。我是耶和華”。這里的“守安息日”“敬圣所”,都是要表達一種對耶和華神的敬重與孝忠。
3.既含有對父母的孝,又含有對神的孝,最終是讓自己得福。如“你們個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這就是說不但要孝敬父母,還要敬重耶和華神。
二、《論語》與《圣經》中“孝”的可比性
要比較《論語》和《圣經》中的“孝”,首先,要把“孝”作為兩個文本比較的主要內容,也就是把兩個文本放在同一層面進行比較,這就為之后兩個文本的對比創造了前提,因為是從“孝”這一共同屬性去進行比較,兩者才有可能進行比較。同時,由于中西方價值觀上的差異性,又導致中西人民無法理解彼此對待“孝”的態度,以至于在某些場合發生沖突。
另外,《論語》主要講的是倫理道德,而《圣經》是以宗教神學為主,這樣看來兩者似乎就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實則不然,因為我們首先就給兩者的對比設定了一定的范圍,就是在“孝”這方面的可比性。有時候西方被認為是沒有孝觀念,那是因為價值觀、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得他們在表達程度及方式等方面與我們有所差異,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西方人的“孝”,更不能因此來否定兩者之間的可比性。
三、《論語》與《圣經》中“孝”的對比
(一)相似性的比較
第一個層面是“孝”在世界范圍內的共同意義,即孝敬父母。《論語》第一篇中有:“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其中就講到要竭盡全力的侍奉父母。而《圣經》中有與其極相似的說法:“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說的也是要盡力讓父母開心、快樂,孝敬父母。另外,在比較中發現,中西方都把能很好地安葬父母作為子女應盡之孝。《論語》中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說孝敬父母不能違背禮節,他們在世的時候,要按照禮節來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之后要按照禮節來安葬他們。在《圣經》中講到亞伯拉罕的死與埋葬時,寫到“他的兩個兒子以撒、以實瑪利把他埋葬在麥比拉洞里。這洞在幔利前、赫人瑣轄的兒子以弗侖的田中,就是亞伯拉罕像赫人買的那塊田。”這里就說到了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完全按照父親生前的遺囑將其埋葬,體現了他們對父親埋葬的重視。
第二個層面是對“孝”的擴大化,即對其他父輩或虛擬父輩的孝。這一點在《論語》中主要體現為對國家盡忠,在《圣經》中體現為對神父的孝忠。以《論語·為政》中“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為例,這里的“孝”指的便是對虛擬父輩的孝與忠,不過這里說的是君主首先要盡孝道,臣民看到之后便會效仿君主對國家盡忠,但并沒有說到人民應該怎樣直接對國家、對君主盡忠盡孝。在《圣經》中說到對虛擬父輩要孝忠時,如“你們要守我的安息日,敬我的圣所。我是耶和華。” 這里就直接說到了人民要“守安息日”“敬圣所”等比較具體的盡孝行為。
第三個層面是兩者交叉的一種情況,即對父母的孝與對虛擬父輩的孝與忠的相融合,最后回歸到自身。這一點在《論語》中的體現是:“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輿!”這就說到了孝敬父母的人是孝敬君主的,對父母的孝敬同樣表現為對君主的孝忠,因為孝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在《圣經》中則有:“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這里的“在主里聽從父母”就包含了對父母的孝敬和對主的孝忠,而所做的這一切最終是要為自己謀福的,這就回到了自身問題上。
(二)差異性的比較
1.從第一個層面上來說,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應該都有孝敬父母的傳統,之所以有的民族的做法不被別的民族認可,是因為其在行為方式上存在著差異。在《論語》中,不僅要求子女在父母在世時盡孝,更重要的是對父母過世后的緬懷與紀念。在西方可能沒有完全意義上與中國傳統思想中“孝”相對等的詞,并且“居喪守孝”對他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更重視的是現世的意義,重視的是父母在世時對他們的敬重。例如《圣經·詩歌·智慧書》中說到:“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但這并不是說西方人就不在乎對父母的安葬,不在乎對父母逝去之后的緬懷。只是他們對逝去的父母的緬懷比較短暫而已,他們無法理解的是中國的“三年之喪”。
2.從第二層面可以看出,從盡孝者本身來說,雖然都是對虛擬父輩的孝敬,但是《論語》所說是要提高自身修養、境界等以實現孝敬虛擬父輩,而《圣經》則是說通過禱告或是守安息日等一種類似于祭祀的方式來孝敬虛擬的父輩。
3.至于說到第三個層面的差異之處,具體體現在《論語》最終的落腳點回到了做人的根本性問題上,是一種歸結到人性之上的孝;而《圣經》則是講對父母盡孝是一定會對自己有好處的,看起來有點功利心在其中,可最后又說“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又表達了對尊敬父母的強制性。
四、中西孝觀念的差異性分析
(一)中國孝觀念的歷史文化背景
從宗教角度看,中國文化中的孝觀念“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繼續和發展”。儒家倫理哲學中的孝觀念,一方面包括對活著的父母的瞻仰與孝敬,另一方面還包括對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這種“慎終追遠”的傳統,“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繼續和發展”。
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角度來說,“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國一脈相承的專制制度和帶有某種血緣溫情的宗法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這種社會政治結構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包括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
從文化角度來說,中國是重農文化,農業一直是中國的主要經濟形式。“重農文化是群體本位的沃土。”而群體本位文化的特點是重視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環境,個人價值只有依賴于群體和社會才能得到體現與發揮。
(二)西方孝觀念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西方進入到奴隸社會時期,兒子爭奪王位推翻父母不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而被認為是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西方文化被認為是一種“人文文化”,其特點是以人為本,重視個人的獨立發展,不重血緣關系,家庭觀念也比較淡薄。與東方的重農文化相較而言,西方文化強調的是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更有益于個人主義的產生。個人主義以個人為本位,重視個人在集體中的重要性,強調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即使在家庭中也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這對《圣經》中所提倡的一種特有的孝觀念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對中西孝觀念差異性的淺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都存在孝觀念,中國文化中對孝觀念更加重視,將它上升到了比較高的層次,甚至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在西方文化中,受個人主義的影響,人們更多地認為“行孝”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借以其他手段或方式來約束這種行為。
另外,中國的奴隸社會是宗法奴隸制,是家族的政治化,這是中國與印度、歐洲的重大區別,這種區別大大影響了文化形態。古代歐洲貴族、貧民、奴隸之間,等級差異十分明顯,中世紀的僧侶、貴族、平民的層次分明,血緣政治基本上被等級政治、地緣政治沖垮了,所以談不上“家國同構”。文化形態上的巨大差異,從根本上影響了兩者對孝觀念的態度,從而也就形成了其各有特色的孝觀念。
再者,是否重血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認識,也就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而不同的文化環境又對其各自的價值體系,以及人們不同的觀念加以鞏固,最終就形成了中西方對“孝”的不同的詮釋。但不管中西方是怎樣詮釋各自對“孝”的理解,我們都可以發現,人性最深處對“孝”的理解還是一致的,孝敬父母的“孝”的本質從未改變過。
結語
經過對上文的分析,我們發現中西孝道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處。在現實生活中,中西方難免在某些方面對“孝”的理解產生分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中西方差別迥異的歷史文化環境,就決定了這種情況存在的必然性。我們所要做的不是讓西方完全接受東方的“孝”,而是讓西方盡可能多地去認識東方的“孝”。當然,這也是要建立在一種公平的體系之上,我們首先要試著去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孝”, 從而達到一種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的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誤解和摩擦減少,促進中西方和平友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6年6月版
[2]《圣經》.
[3]李澤厚.論語今讀[M].三聯書店.2007年3月版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
[5]方漢文.西方文化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2月版
[7]葉繼宗.不同文化土壤上的兩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較[J].孝感學院學報,2002(04):63-65.
[8]胡元江,陳海濤.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1):46-49.
[9]胡小星.《論語》中的孝道觀及其現代價值[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18-20.
[10]任義.孔子孝道思想初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7-9.
[11]陳俊榮.儒家宗法、孝悌的道統觀念及其生演[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141-144.
[12]韓高良.析《論語》中的“孝”[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88-92.
[13]李春燕.論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11):36-37.
作者簡介:
張延勇(1986-),男,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