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鳳
【摘要】語文是小學學習的重要課程,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學好語文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新課程標準增強了實踐能力的要求,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愈發受到重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加大了閱讀的難度,對語文的綜合能力提高了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 非連續性文本 閱讀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89-02
非連續性文本是指不以篇章、段落呈現的文本,有表格、圖示、清單等形式表現。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指閱讀比較有復雜的文本,在掌握基本的閱讀知識上拔高難度,進一步訓練學生整合信息、分析比較、理解的能力。比較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等連續性文本來說增大了閱讀難度,強調快速閱讀重點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較各項文本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小學生語文的綜合素質。
一、培養小學生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意義
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比較重視連續性文本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隨著新課改才進入教師視野,針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學研究還比較淺顯,當前的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1.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較少,同時缺乏非連續性教學素材,教師只得將連續性文本閱讀技巧與非連續性閱讀技巧類比教學; 2.舊的課程任務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要求一筆帶過,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然就忽視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重要性;3.語文教師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方面的教學專業水平不高,將非連續性文本作為幫助理解連續性文本的工具。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能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整合,理解文本內容,得到有價值的信息。當代世界高速發展,每天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人們在獲取有效信息時的難度極大,所以培養小學生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非常重要,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能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避免長時間的放置后誤服藥品產生嚴重后果;旅游時閱讀地標圖示,幫助分辨路線。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也為以后生活提供便利保障,因此,培養小學生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策略分析
1.豐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通常分散穿插在連續性文本中,以輔助學生理解文本,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教學執行比較難。為了提高非連續文本閱讀能力,一方面要督促教育研究者完善教材內容,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深入挖掘現有教材,整理非連續文本素材,調整其教學比重,提高學生文本閱讀的綜合素質。
2.增強學生文本閱讀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具有強烈的直觀、概括、準確、實用等特點,在抓取有效信息時非常高效,因此對快速生活節奏的今天而言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應用。連續性文本則具有連貫、完整、細致、生動的特點,兩種文本形式互補,如果在實際生活中能熟練掌握這兩種文本閱讀技巧,就可以針對實踐情況進行簡單與詳細之間相互轉換,將連續性文本不容易描述的內容,用圖示、表格等形式加以展現,幫助學生自主文章重點內容,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比較歸納的能力。如學生在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連續性文本,預習時可以運用圖表的形式直觀對比火星與地球上自然環境的相同之處與不同的地方,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知識,探究火星的秘密。
3.生活實踐與綜合運用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掌握技能用于生活,這也是教育發展的目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非連續性文本的魅力,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能力應用于學習和生活中,幫助學生整理知識。學習一篇文章,學生可用這個能力,歸納總結知識點,將事情發展的脈絡,用知識樹、箭頭圖示等多種非連續文本結合的方式做筆記。閱讀課外書籍也可以用非連續性文本歸納摘錄主要內容幫助記憶和回想。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專門課程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后,教師在學生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礎上布置相關的小課題,讓學生閱讀一篇比較有挑戰的非連續性文本,讓運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技巧,提取文章主要內容,分析比較文本信息,尋找信息見的連接點等一系列步驟,準確辨析文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非連續文本閱讀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更加注重這方面教學的比重,努力尋求專業能力突破,深入挖掘教材,更具小學階段的學生發展需求,提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質量,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潤柳.圖表式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策略及其微課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1):52-53.
[2]王軍明,朱華賢. 亟需提高閱讀題的編擬質量——由一道閱讀訓練題的編擬說起[J].小學教學研究,2012(18):41-42.
[3]楊方春.美在言意,貴在共生——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小學教學參考,2013(12):76-77.
[4]曹衛星.“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缺失與救贖——由一道考題想到的[J].江蘇教育研究,2014(1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