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指的是教師通過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利用起課下的學習時間,觀看視頻,自主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語法知識、詞匯知識和基本句型等相關背景知識,然后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下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有目的性的教學活動。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課前的相關信息,監督并幫助學生解決學生無法自我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自主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功能增強的電子書,還可以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利用所有的課余時間去查閱需要的材料。
【關鍵詞】翻轉課堂 口語課程 自主學習
傳統課堂是由教師統一講授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口語訓練而言,毫無任何幫助,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習慣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教師也很難改變他們的教學習慣以滿足所有的學生,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容易造成教師教和學生學不匹配,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降低,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在翻轉課堂中,由于學生可以在課前根據自己的習慣通過觀看教學課件的形式完成知識的傳授過程,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學生的學習小組討論,根據具體情況了解并回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必要的時候可以將遇到相同問題的同學組織到一起成立輔導小組或舉行小型講座。采用翻轉課堂,使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學內容與材料主要在課外傳授,而課堂時間用于問題解決、深入理解、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翻轉教學是一種綜合學習方法,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學習新的教學內容,家庭作業則在課堂完成,教師向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指導和互動。這些概念指出了翻轉課堂的基本內涵,即翻轉課堂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堂上的知識傳授移至課外;騰出的課堂時間用于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應用;實現理解與應用的策略在于個性化指導與互動以及學生積極參與團隊合作。
利用翻轉課堂的推動作用,要打破現有的誰是教師,就由誰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傳統做法,建立一種新型的評價機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觀看自己的任課教師的視頻來學習,也可以觀看其他老師的視頻來學習,只要能夠順利通過學習,都應該計算學分。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在課下通過相互的交流實現口語技能的掌握,那么在項目教學的驅動下,學生更容易掌握基本的知識及語言技能,同時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第一,實現口語個性化教學。講授在課外完成,學生可以暫停以思考所講內容,重播以再看一遍;而且,可借助移動裝置隨地觀看視頻而不必在一固定地點進行,課堂上,教師不必向全體學生提供一刀切的講授,學生獲得個性化的教學。第二,實現素質提升。在團隊合作學習中,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交往被用作獲得知識的途徑,這樣教育則成為自然的過程。在社會化互動中,學生的責任意識、紀律意識和自覺性等方面素質得到提升。第三,實現口語知識的自我建構。教師不再是講臺上的圣者而是輔助者,學生則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教師作為輔助者,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過程,讓學生對口語教學內容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這樣,學生能夠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積極地建構知識。第四,實現高水平的大學英語口語認知目標。布盧姆將教學中的認知活動按認知水平由低級至高級分為六類,即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帶著課外獲得的知識,在課堂集中于知識的應用,教師成為輔助者,引導學生走向高水平的認知活動。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后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翻轉課堂中運用的口語教學視頻,大多數的視頻都只有幾分鐘的時間,比較長的視頻也只有十幾分鐘。但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口語學習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通過網絡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學生的口語自主學習。
因此翻轉課堂營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利用教學課件將學習內容永久保存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學習的過程可以安排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不必擔心課堂上由于自己分心或者生病、參加課外活動等原因而錯過老師講解的內容,并且在觀看教學課件的過程中,隨時可以根據自己對講授內容的接受程度來重復教學課件內容或調節教學節奏。對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可以先記下來,到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共同討論,這種方式使學生從需要在傳統課堂上被動地聽教師講課的接受者,轉變成可以主動地提出問題并與他人共同解決問題的研究者。學生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得到老師的個別指導,真正做到了個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