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壽芳
摘 要: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基礎,直接影響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把識字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采取有效的方法與策略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傳授高效識字方法,開發學生識字潛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6-0089-01
語文是義務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點和基礎,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素養的核心。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讓學生獲得更多識字的有效方法,提升低年級識字教學質量,為學生語文學習以及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往往比較枯燥,讓學生感到乏味,再加上低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很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給語文識字教學帶來諸多困難,不但影響了課堂識字教學的質量與效率,而且也影響了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營造優質的課堂識字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內在的識字動力和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識字教學活動中,使他們樂于識字、主動識字、高效識字。例如,在教學有一定難度的生字的時候,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默寫比賽,讓他們在組內或各小組之間相互進行比較。也可以引導學生用同一偏旁來組成不同的字,比一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另外,教師還應該促進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和記憶來識字,提升興趣,創造良好的識字學習的氛圍。比如“眉”這個字,有些學生在寫的時候把下面的“目”字寫成了“日”字,導致書寫錯誤,此時,教師可以利用文字象形的這個特點,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進行大膽聯想:一個人的眉毛下面是什么,是眼睛,眼睛也叫作“目”,這樣,就能使學生有效地避免錯字的出現。又如,好多學生沒有辦法正確區分“既”和“即”,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這兩個字的讀音進行辨析,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自己的發現。結果很多學生發現:這兩個字的讀音不一樣,它們的聲調恰好與它們右邊的筆畫相對應,“即”的右邊是兩畫,它讀第二聲;“既”的右邊是四畫,它讀四聲。實踐證明: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想象力也是無限的。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的時候應當合理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讓他們相互競爭,相互交流,激發想象,提升識字能力。
二、傳授高效識字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點,但僅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它遠不如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以便學生將來自己進行學習。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一些高效的識字方法。例如,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部分獨體字后,教師可以在他們已有的認字能力的基礎上把已經被他們理解的獨體字作為基本字進行拓展,讓學生學會更多的字。如三個“人”相加是一個“眾”字,一“上”一“下”結合是一個“卡”字,讓學生逐步掌握這種識字方法,提升學生識字能力。
事實上,漢字的學習是有一定規律的,如“形聲字”的聲旁表示“讀音”,形旁表示“意義”。在學習“飄”字時,教師可告訴學生是因為風的吹動才會飄動,所以“飄”字的右邊是個“風”字,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地將“飄”與“漂”區分開來。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進行多種示范,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開發學生學習潛力
低年級學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天生好動,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雖然他們對種種新知識會感到好奇,但沒有學習的持久性,還往往存在邊學邊忘的現象。因此,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游戲教學。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又能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教師可利用猜字謎游戲讓學生識字、記字,如“一口吃掉牛尾巴”是個“告”字……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愛聽、樂學。再如,教師可利用編順口溜的方式,教學生識字,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采用游戲的方式開展識字教學,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識字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有效開發。
總之,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點和基礎,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素養的核心。低年級識字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識字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如.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5).
[2]朱龍杰.淺談趣味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8(04).
[3]張應蘭.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之我見[J].語文教學通訊,2018(07).
[4]李輝英.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激趣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