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文學課程是本科日語專業高年級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由于本課程需要閱讀日文名著原文,內容對學生來說有難度,加之學生在平時更重視翻譯、商務日語等實用性的課程,對文學課程的興趣不大。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門課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拓寬學生跨文化交際視野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對日本文學課程進行改革。
關鍵詞:日本文學;教學改革;多媒體;人文素養
日本文學是高校日語專業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是本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日本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日本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外語學科,尤其日本文學課程,應置于人文社會學科的大視野中審視其學科地位和人文價值。日本文學教學要鼓勵學生學會個性化閱讀和獨立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評精神,而學會獨立判斷和反思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人文內涵的創新人才離不開日本文學的教學和改革。
一、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過去,日本文學課程在外語專業是作為專業核心課開設的,對培養學生鑒賞水平、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然而,在全國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和實踐能力的今天,師專日本文學的教學現狀卻存在許多的不適應之處。
首先,日本文學課作家作品眾多,涉及范圍廣,時間跨度長,可課時卻有限。日本文學課教學內容與課時少的矛盾突出。而在日本文學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對教學內容詳略、主次的科學把握和合理取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搞好日本文學課的教學,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值得研究和改革。
其次,日本文學課的教學大多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滿堂灌”,教學方法單一,存在“老師講筆記、學生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甩筆記”的現象,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忽略對學生讀、看、說、寫等實際能力的培養,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更不利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因此,日本文學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第三,日本文學課的考核也有待改革。過去往往是靠一張卷了來著重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考試內容死板,考試方法單一。這種靠期末的考分一錘定音的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需要。
第四,日本文學課教材建設滯后。從現有的日本文學師專教材來看,雖然版本很多,但拼湊照搬的居多,真正適合師專特色的高質量教材卻并不多見。故而有必要加強師專日本文學教材建設。
因此,迫切需要從總體上對日本文學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考核等進行研究改革。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日本文學作品眾多,流派紛雜,一一在課堂上予以詳細講解是不能夠實現的。日本近代文學課程中,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很多,若是在課堂上進行全面的介紹,限于課時是不容易實現的。
作為日本文學教師,要在課堂上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教給學生一些入門的常識知識和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培養他們的文學興趣,激發他們深入學習和研究的欲望。
比如我們可以單純地研究某個或者一系列作品中所體現的作家的寫作風格或者是表達的中心思想;也可以研究同一時期的幾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拓展到比較文學的范疇去,掌握比較文學“跨語言、跨文化、跨民族、跨國界”的文學研究方法,超越文學自身的范疇,以文學與相關知識領域的交叉處為切入點,研究對象國文學與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
例如,將某些社會事件、歷史現象、文化思潮,如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哲學思想等,作為研究文學的角度、切入點或參照系,來研究文學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三、創新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文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無動于衷。要像改變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學課堂里來,以激發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要求學生課下預習,課上老師對教材上的重點知識點進行概括性講解,對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可讓學生課下詳細地去了解,給學生留若干個思考題目,要求課后查閱資料,寫短文,談感想,并在下節課上發表。
也可以在學期初將本學期的課程分成幾個模塊,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承擔課程任務。課下,學生要對其分配到的內容查找發表所需的資料,視頻、音頻、圖片等等均可,不限形式。要求學生制作發表概要,課上分發給其他同學。并針對自己的發表內容對聽眾提問,或者組織小規模的討論。教師作為觀察員,必要時要控制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教師將每個學生的課堂發表內容加以總結,提出建議和意見,并將其表現納入平時成績考核范疇。這樣,就可以形成“學生唱主角,老師唱配角”的互動教學模式,具體操作模式如下:
(一)開展導學課
主要是開展系列講座,系統介紹日本文學課的特點及其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認識;介紹“任務型”教學理念及其日本文學課上應用的必要性,使學生對“任務型”教學法有了明確認識,有利于以后教學內容的開展。
(二)組隊,建立“合作學習”小組
以班級為單位,按照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進行合理分組,如2015級日語班共40人,分成8個小組,每組5人,每組選舉出1名組長,負責組織學生完成教學活動。
(三)設計任務
任務的設計,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它關系到整個教學效果的成敗,所以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慎重,方法要得當。任務設計分為課內任務和課外任務,課外任務主要培養學生“做中學(邊做邊學、會做會學、既做又學)”的能力。
教學任務要根據學生水平各異的特點進行任務、目標設計,要很好地把握,使活動形式多樣、有趣,設立明確的任務層次和梯度,既有學生獨立完成的任務,又有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組間合作完成的任務,養成學生獨立、主動、合作學習的習慣,同時要不失趣味性,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任務型教學在課外延伸上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水平,找出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和興趣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恰當地確定任務的內容和形式。如在進行文學鑒賞課的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小說,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應的影視作品,增強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也可以組織學生將生動的場面編成趣味短劇進行表演,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可以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因為文學課課時有限,文學作品的讀不可能占用課上時間,所以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如對于文學作品中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文學作品的閱讀等一些簡單的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的小組長組織學生通過網絡等形式進行查閱,合作完成。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教師要選擇不同時期、題材的經典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讀完后以讀后感的形式寫成小論文并進行檢查評分。
(四)成果展示及評分
學習小組可通過網絡、圖書資料查閱、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針對教師任務的設置,如對某一感興趣的文學理論、文學思潮或者文學作品等成果進行展示,然后通過自評、小組內評、教師評價的形式客觀給出成績,并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這樣可以增加小組間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四、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目前,筆者所擔任的日本文學課程已經實現了全程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PPT、視頻、音頻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但隨著信息傳播媒介的日新月異,特別是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體為代表的新新媒介的崛起,對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教師應借助微信、微博、播客等新新媒介構建網絡平臺,發揮自媒體人際傳播的優勢功能,促使課堂教學模式從大眾傳播向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結合轉化,激發大學生自主探究意識,與教師平等對話,以此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雙贏態勢〇
具體到外國文學的教學實踐,教師可以開設課程專用微博,發動學生訂閱課程微信公眾號,鼓勵學生制作學術視頻上傳到課程播客,發掘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五、結語
我們培養的是全面的專業的外語人才,要重視各個方面的發展,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去放棄了長遠的考慮。日本近代文學不僅是日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更是培養日語專業學生文學興趣的重要手段。外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語言教學,同時也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文學課程教學套路,風格化授課內容,多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成為文學課堂的主角。
參考文獻
[1]韓春紅,甄琦.試析比較研究在日本文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01):55-56.
[2]劉曉芳.關于日語專業文學課程教學的一些思考[J].日語教育與日本學,2012(01)48-19.
[3]蘇萍.反思性教學下的日本文學教學模式試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01):45-47.
[4]李敬巍,梁海.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模式探析[J].文學教育:上,2011(04)24—25.
[5]張萌.外國文學課程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研究[J]人間,2016(29):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