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強
摘 要:民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其進行傳承更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珍貴而美好,是人們必須要學習傳承的寶藏。民俗傳承必須要牢牢把握物質層面是基礎,精神層面是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核心的基本原則。如何在傳承中對民俗進行發展、闡述和保護是當今要面臨的艱巨的任務。民俗傳承是一個全方位的問題,需要政府和民間,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將民俗傳承落到實處。
關鍵詞:民俗;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1 引言
民俗文化在面對現代化的時候,都是弱勢文化,不保護它,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會消失,而且這個消失速度甚至比我們經濟發展的速度都要快。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逐漸形成了以國家級保護為主、以省級、實際、縣級保護未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作為一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擁有兩輛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與號召,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非遺法,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2 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關系
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有學者認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民俗文物上含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成十大類,包括口頭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醫藥等,也包括民俗。按照這個分類標準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民俗文化,或者說民俗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中一項。民俗文化反過來包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項目,比如傳統戲劇。
因此說,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兩者之間不僅僅是其中一個包含或者涵蓋另一個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織的關系。在很多時候,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對象基本上保持一致,但是也不一定。民俗文化包含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而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所以,我們可以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保護傳統的民俗文化,這樣做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為人類社會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3 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傳承
3.1民俗文化參與人的傳承
民俗文化的保存和發展涉及到傳承人的問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法律的形式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并規定了成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必備條件,明確了代表性傳承人必須履行的義務以及違反義務規定受到的懲罰。可見,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很重視的,并且能夠取得一定的實效。甘肅省天水市為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截止2017年底,已經設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8名,并組織對他們進行抽查和考核。但是,對于民俗文化來說,僅僅是少數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是不夠的。有大多數民俗涉及到的參與者不是特定的某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而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如春節、中秋節等節日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一個全國人民廣泛參與的民俗項目。
3.2 民俗文化在物質上的傳承和利用
許多民俗文化都必須要借助一定的物質才能表現出來,都有其獨特的物質載體,如春節的春聯、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等等,因此說民俗物質的傳承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一些以旅游為經濟支柱的地區,發展以民俗物質為載體的旅游業,既有效地傳承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又能夠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實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效果。但是,實際情況卻是民俗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結合工作力度不夠。比如,我們在旅游時所看到的民俗物質雖然具有當地的特色,但是做工粗糙,工藝水平不高;中秋節最具有代表性的月餅,也隨著人們越來越“愛面子”,被過度包裝,失去了傳統中秋節的意義。因此,要想發揮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相互促進的作用,就必須將民俗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旅游資源中去,讓民俗文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促進民俗文化傳承。
4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對策
4.1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進一步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確保一些瀕臨絕跡的民俗能夠更好地保存和傳承下來,同時,貫徹“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進一步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責任,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職能,建立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的推進。
4.2 加大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
我們在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應當積極發動文化機構、保護機構和學術研究機構等組織或者團體,舉辦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農村、學校以及城市社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牢牢樹立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同時,可以借助報刊雜志或者公益廣告的形式,深入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當中去。
4.3 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保護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5條規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利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必須注重其形式和內涵的原生態保護。筆者認為,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和傳承過程中,應當以原生態保護為基本原則和底線,區別對待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若是一些技術類的、瀕臨絕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將原生態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將其收入博物館保存也不失為一種合理利用的方式;對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涉及到廣大的人民群中,如果不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改變,將會影響到民俗文化的傳承,但是,在做出改變的時候,應當保留民俗文化的精神和要素。
5 結語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保護民俗文化,既能夠保證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又能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合理的利用。同時,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領導、社會組織的協助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能真正使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119-125。
(作者單位: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