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少數民族預科生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現狀及導致寫作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歸因。在互聯網背景下,引入情境教學改變應用文寫作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理解和領悟能力,在實際應用中掌握和運用應用文寫作的技能。
【關鍵詞】“互聯網+ ”;應用文;寫作教學
【作者簡介】林迎春(1980.2- ),女,壯族,廣西百色人,百色學院預科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文寫作。
前言
應用文寫作作為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主要基礎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對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將來的專業學習和畢業就業都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傳統的教學法主要以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教學概念化、程式化,教師側重于講授的過程,學生則是記憶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造成應用文“一學就會,一寫就錯”的尷尬局面。現實表明,上好應用文,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太多的弊端,在“互聯網+ ”背景下,采用情境教學法,教師不光要教會學生怎么寫,更要教會學生怎么用,在什么地方用,怎么用得合乎邏輯。體現應用文“應”付生活、“用”于實務的現實作用。
一、我校民族預科生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現狀分析
1.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應用文的現實作用。應用文教學理應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服務生活和實務。但現實課堂所呈現的卻是,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脫節。學生認識不到應用文的實用性。傳統的“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一節課”教學方法,教師按照應用文教材的編寫體例,采用“知識——范文——練習”的固有模式授課,學生主觀認為,應用文寫作簡單易學,只要照搬模仿,即可自學掌握應用文寫作知識,上課聽與不聽無所謂。這樣程式化教學和學生的機械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效果不理想。
2.理科生對應用文寫作不重視,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基礎知識不扎實,特別是語文基礎差的理科生向來是懼怕寫作的。所以在預科階段開設應用文寫作,學生很排斥的。脫離實際生活的舉例,死記硬背的寫作模塊練習,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完成的應用文。腦子里不知道要寫什么,怎么寫,寫成什么樣?而且在寫作的過程中要構思全文的布局,要思考語言的效果,很多做不到的學生寫作文時都是在“編”,而“編”的過程也并不容易。久而久之,應用文寫作成為雞肋,讓學生難以下咽。
二、“互聯網+ ”的普及為情境教學在改變傳統應用文寫作教學創造了條件
1.利用“互聯網+ ”情境教學宣傳應用文對實際生活的的重要性作用,以引起學生對它的重視,從而提升應用文寫作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互聯網+ ”在教育教學上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課堂發展模式。例如:看看微課,做做虛擬實驗,練練學習系統,甚至翻轉課堂。在“互聯網+”時代并不是完全否定應用文寫作的傳統教學方法,而是在傳統教學的精華之上,融入現代互聯網技術,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應用文寫作”的重要性。
布魯納說過:“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寫作源于生活,無生活的抽象寫作是不存在的。應用文寫作也有明確的寫作目的、適宜的時空環境、特定的接受人群,是應生活實際需要而產生的。在應用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文種的相關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使用情景式的教學方式,結合多媒體工具進行情景式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應用文寫作的重要性,調動學生對學習寫作積極性,豐富學生的社會性情感。校園就是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的環境,每一個節點都是實戰演練的素材。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五四”青年節、“七一”黨的生日、迎新晚會、國慶節、校運會等都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組織、策劃中去,讓這些活動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成為應用文服務現實社會的演練場。
2.“互聯網+ ”情境教學改變傳統應用文寫作課堂角色的位置。情境教學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以實際教學需要出發,為實現教學預期目標,制造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場景,激發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可以有效地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身臨其境,然后進行寫作練習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互聯網+ ”背景下,我們可以進行“教”與“學”位置的改變。“互聯網+ ”的廣泛運用,教師可以通過學習系統或參考視頻,給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情感經驗,通過實物、PPT、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來自行設置情境。如上到求職信的時候,可以通過模擬招聘會,在課前把學生分為若干組,布置每一組提供一個網絡招聘的情景,組員既是本單位的招聘經理,向社會公開招聘有志之才,也是其他組應聘的對象,可根據各自選定的目標單位寫好求職信進行應聘。招聘結果由招聘單位經理公布,并現場陳述錄取理由。最后,由教師和在場的同學共同點評招聘是否合理。在這個模擬的情境中,經理、求職者的角色都由學生擔當,模擬角色的轉換,帶來了換位思考。作為“求職者”,他們思考的是如何寫好求職信,如何在求職信中有的放矢地介紹自己的專業特長、個性優勢、綜合素質,從而找到理想的工作;作為“經理”,他們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求職信對求職者進行嚴格地審核、篩選,為單位選取最優秀、最符合招聘崗位需要的人才。在這一過程中,面對同一問題,由于角色發生了變化,思考的角度隨之也發生了變化,這就培養了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拓展了思維的空間。這種能夠讓學生從書本寫作訓練中脫離出來,親身體驗更為生動直觀的應用文寫作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將生活與寫作內容結合起來,解決學生懼怕的無內容可寫的問題。
3.“互聯網+ ”情境教學改變傳統應用文寫作的考試考核方式。利用投票系統或網絡點評,給學生進行情境考試。比如設置一個校運會的情境,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校領導、學生會的秘書、宣傳部部長、運動員代表等,通過多媒體工具進行交流,設計若干應用文處理環節,運動會前期的宣傳海報、請示、邀請函、通知,運動會期間的開幕式,領導講話、運動員代表發言,比賽中的消息、通訊,閉幕式上的表彰決定等等。學生分組抽簽選擇考試題目,完成后提交考試系統,學生按照評分標準公正、客觀地給其他同學評判。這樣既具有實踐性,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增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
在“互聯網+ ”背景下的情境教學,教師不單是課堂的設計者、更重要的應該是引導者,學生也不是應用文基礎知識、寫作技巧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課堂的主動參與者和課堂活動的積極建構者。情境教學中的應用文寫作不再是對范例的簡單摹寫,而是在情境的轉換中,由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觀察和思考,并從情境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已有的背景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敏.李吉林情境教學觀探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2]劉錦柱.應用文教學方法之管見談——以鳳陽職教中心應用文教學為例[J].成人教育,2012(12).
[3]羅文飛.中職學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方法探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2(7).
[4]丁淼,譚蘇.試論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中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側重點[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