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湘
[摘要]現行的黨內監督機制存在著不易監督、監督不力、虛假監督、代價較高等一些問題。因此,必須強化黨內監督的思想認同、完善黨內監督的制度機制、突出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強化紀律意識、職責意識、看齊意識,發揮同級相互監督、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全面徹底的群眾監督的作用,加強黨內監督,確保黨的建設健康發展。
[關鍵詞]黨內監督;強化;舉措
強化黨內監督,是貫徹執行黨的意志的可靠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內監督。這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黨的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認清黨內監督存在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①頒發以來,黨內監督工作有了明顯加強,但在一些環節上還存在著監督機制不夠到位、監督渠道不夠暢通、監督手段不夠有效等問題。
(一)存在不易監督的真空地帶。保證沒有不受監督的組織和個人,這是黨內監督機制的首要問題。然而現行黨內監督機制存在著嚴重的“失監”現象②。一方面,對下屬的監督難以做到全面經常。上級黨委、機關采取考核干部、考核班子、參加下級黨委民主生活會等形式,加強對下級黨組織及其領導的監督,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正如鄧小平所說,上級對下級“不是天天能看到的”③,不可能進行全面的、經常的監督。只靠這種監督方式,很難避免“失監”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紀委很難對同級黨委及其成員進行有效的監督。在現行的領導體制下,作為黨內唯一的專門監督機構——紀律檢查委員會,同時接受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的雙重領導,在實際生活中,主要受同級黨委的領導。紀委的人事權、財務權、立案查辦權基本上掌握在同級黨委手中,這種監督對象領導監督主體的倒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紀委監督作用的發揮。
(二)存在監督不力的“老好人”。黨內監督,主要是憑借黨的組織生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然而批評難開展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為數不少的人發現別人的問題,對組織不反映,對當事人不規勸,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態度;在黨委決策問題時,有的人明明知道所作的決定不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執行下去會給單位建設帶來損害,也不提出不同意見;身邊的同志在工作、生活、作風上有毛病,大家都清楚,誰也不去拉他一把,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同志掉到了“井里”;有的人對違法亂紀的人和事,不檢舉、不揭發,甚至縱容包庇,欺上瞞下。
(三)存在虛假監督的形式主義。目前,黨內尚沒有權威性的監督條規可供依據,監督活動應遵循的原則、方式方法、渠道不明確,監督活動處于一種隨意、自流的狀態。監督者是否監督,被監督者是否接受監督,對于各級黨組織來說,沒有具體的措施和辦法去約束;對于個人來說,沒有多少利害關系和責任。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黨組織對監督問題強調的多,真正落實的少;個人講的多,做的少。甚至在一些黨組織中出現了民主生活會開成了評功擺好會,批評與自我批評變成了表揚與自我表揚的現象。
(四)監督成本昂貴。黨紀規戒是現行黨內監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手段帶有硬性制約的性質,發揮著懲治腐敗分子,警策他人的積極作用。近幾年來,加強查辦大案要案的力度,收到了好的效果。但這是事后監督,不能及時防范、矯正腐敗和違法亂紀行為,使監督代價和成本降至最低點。相反,在政治上造成負面影響危害大,在經濟上給國家造成損失大,查辦案件過程中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大,使得監督成本昂貴。
二、強化黨內監督的思想認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在思想上認同黨內監督的重要性,有了黨內監督的正確價值認同,才能讓黨內監督在具體的實踐中嚴格執行。
(一)強化紀律意識。紀律是黨的生命,只要紀律嚴明,“萬里長城才能永遠不倒”。“紀綱一廢,何事不生?”沒有嚴明的紀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就會出問題,不僅會損害黨的形象,也會影響單位的建設。因此,強化黨內監督,首先必須強化紀律意識,在遵守黨的紀律上堅持嚴要求、高標準,以“零容忍”的態度保持對違紀行為的高壓態勢,發現問題要從嚴從重處置。
(二)強化職責意識。要把對黨員干部的黨內監督作為各級黨組織不可推卸的職責,以促進黨員干部清正廉潔,不偏離正確軌道,不走上歪路邪途,保證黨的肌體永葆青春。否則,黨員干部就可能成為脫韁的野馬、出軌的列車,對法紀黨規任性踐踏,最終不僅損害黨的形象和威信,也將葬送自己。那些“團團伙伙”“陽奉陰違”的現象,除了因為個人法紀意識不強以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黨內監督不力。因此,各級紀檢機關要把黨內監督抓好抓強,進一步加大問責的力度,讓警鐘確實長鳴、“高壓線”真正帶電,使違紀違法問題在萌芽狀態就能被發現并消滅,防患于未然。廣大黨員干部要牢記職責,從嚴自律。黨組織要承擔起執行維護紀律的主體責任。
(三)強化看齊意識。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預備會議指出:“要知道,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間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看齊是原則,有偏差就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④黨員干部的看齊意識不應當是一時一事,而是一種常態化的意識狀態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我們的隊伍才能及時糾偏,既糾正了他人,也提醒了自己。同時,其本人也在他人的“喊看齊”聲音中及時的自我糾偏,從而形成了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黨內監督的制度機制
加強黨內監督,既是組織對黨員干部的真正關愛,也是對黨的事業的高度負責。要完善黨內監督制度,整合問責制度,健全問責機制,抓住“關鍵少數”,破解一把手監督難的問題,形成較強的監督合力。
(一)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由于同級領導班子內的成員能掌握“一把手”的最新思想和行為狀態,因此在黨內監督中,同級監督是對“一把手”最及時、最準確、最具體的監督,可以說,同級監督對“一把手”的監督是最有依據的。但是,在現實中的同級監督缺位嚴重,對“一把手”實施同級監督這個難題的破解,還需要完善領導班子議事制度,強化集體決策、科學決策,避免“一言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完善領導班子議事制度,對集體討論事項,每個班子成員必須亮明態度并記錄在案。”⑤要制定、施行和公布領導班子議事規則,規定在對重大事項進行集體討論決策時,班子其他成員發表意見后“一把手”再發表意見,防止“一把手”的個人決策代替集體決策。規定具體事務不能由領導班子正職專門分管,實行業務部門擬辦,分管領導把關,一般事項由“一把手”最終審定或由分管領導審批、“一把手”閱示,重大事項提請領導班子集體決定的程序,防止由“一把手”個人說了算。同級紀委要定期向上級紀委報告同級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一把手”落實主體責任、執行民主集中制、廉潔自律等情況。
(二)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強化黨內監督是全黨的任務,各級黨組織必須一環扣一環,層層傳導壓力,決不能當“甩手掌柜”,或是借口“集體負責”最終變成“無人負責”等現象。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級對下級尤其是上級一把手對下級一把手的監督最管用、最有效。”上級黨組織對下級“一把手”的關注度要加大,下級的工作和生活狀態要全面了解,防止上級領導由于工作太忙或時空太遠,忽略了對下級的監督。要從制度層面、機制層面規范上級監督,讓上級監督常態化、高效化,成為黨的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三)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下級對上級的感受最深,因為下級是上級各種指令、規定和政策的承辦者和執行者。上級如何,下級感同身受,所以下級監督是最有切身體會的監督。實施下級對“一把手”監督的最好形式是民主生活會制度,也是一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機制。只有對黨員尤其是“一把手”的思想動態進行認真分析,查找出一些問題,才是高質量的黨內民主生活會,也才能切實有效監督“一把手”。
(四)堅持全面徹底的群眾監督。最全面最徹底最關鍵的監督是人民群眾的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接受群眾監督”。要通過監督信息的公開、監督渠道的暢通、群眾監督意識和水平的提高,并采取豐富多樣的群眾監督形式,把領導干部置于廣大群眾的全方位監督之下。領導干部要有以群眾為師的虛心,要有以群眾為鏡的真心,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
四、突出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
加強黨內監督,重點是黨員領導干部,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理所當然是監督的重中之重,因為他們崗位重要、責任重大、群眾關注度高。
(一)嚴把各級主要領導的任用關。選拔配備任用黨政主要領導,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重要,必須綜合衡量、全面考察、慎之又慎,將人民群眾最擁戴、能力素質最強的作為人選進行配備。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必須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堅決反對和摒棄“任人唯親”“排資論輩”等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真正把那些黨組織完全放心、群眾十分滿意的優秀干部放在主要領導位置。
(二)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鄧小平說過,“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也是一種監督”。因此,各級黨委要把貫徹民主集中制作為實現黨內監督的基本途徑,嚴格落實“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和有關黨委議事決策的各項規定,充分發揮黨委集體監督的作用,從源頭上防止“一言堂”“家長制”的作風,切實杜絕個人說了算、一票否決等現象。
(三)強化對本級主要領導的監督職能。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不要把行政職務帶到黨內,要主動擺正自己的位置,始終將自己置于黨組織的管理之中,黨委、紀委和群眾的監督要自覺接受。其他委員要敢于直抒己見、直言批評。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也要將自身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凡是涉及到單位建設的重大問題,紀委都要參與決策,共同審核把關,切實將黨紀檢查和行政監察的職能履行好。
[注釋]
①西安政治學院課題組.論軍隊黨內監督機制的完善[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1999(6):26.
②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10.
③司邊.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保障[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114.
④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7.
⑤周秀芝.習近平同志關于“三嚴三實”重要論述提出一周年回望[J].黨政論壇,201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