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
摘要:初中數學可借鑒杜威的“教學五步”來進行“疑趣”教學,這是一個疑中有趣,趣中生疑,由疑生思,由趣得思,疑趣立體交融,相得益彰,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讓學生在疑趣中享受數學,立足生本,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圍繞疑趣,展開學習。
關鍵詞:自主發展;初中數學“疑趣”教學;來源;內涵;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7-066-1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他認為,如果沒有思維,就不可能有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教師必須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作為一個思維過程,這個過程分為五步:一是提供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問題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論,五是檢驗或修改這些推論,由思維五步出發,我們現代教學也可以相應分成五個步驟:即培養興趣、自學入門、重點點撥、鞏固知識、系統提高五個步驟,“疑趣教學”正是借鑒這五步教學發展起來的。
一、結合生活,趣中生疑,有效先學
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多媒體展示圖片,播放視頻或幾何模型讓學生發現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如我們對人教版八下菱形性質的學習,是建立在平行四邊形和矩形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都是從它的組成元素:邊和角以及它的派生元素對角線來研究的,因此在課前預習導學案中我們設置一個小活動:將一張白紙兩次交叉,第三次沿對角線折疊,沿對角線剪開,觀察中間打開的模型,這是一個怎樣的特殊四邊形?它有怎樣的性質?猜想并驗證結論。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經驗用刻度尺,量角器,圓規等學習工具去測量,用所學知識驗證結論。發現(1)四邊相等,對邊平行,(2)對角相等,鄰角互補。(3)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且平分每一組對角。在預習中,學生還發現由折疊可知菱形被分成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感覺這里應該還有特殊性存在,到底是什么呢?
二、疑中生思,小組合作學習,思中得趣
初中數學課中“疑趣教學的實施”要與小組合作探究巧妙結合。菱形性質的探究在學生自我猜想和驗證得最基本的結論,學生展示出來,接下來給學生十分鐘時間小組合作繼續討論探究,總結。這時不管優秀的學生或者基礎較差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拋開以往部分學生積極思考,而部分學生卻無所事事的狀態,他們有的在用紙折,有的在用圓規度量,最后每組學生將組內討論結果總結,用投影儀依次投影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加以講解,其余組的同學可以加以提問或者補充,最后學生總結生成菱形對角線的特殊結論:①菱形的對角線所在的直線是菱形的對稱軸,菱形有兩條對稱軸,所以菱形是軸對稱圖形;②若菱形中有一個角為60°或120°,則較短的對角線等于菱形的邊長,此時對角線將菱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邊三角形。
三、思疑結合,鞏固訓練,及時檢查目標的達成性
在學生課前預習生成基本結論及部分疑惑和課堂小組合作解決疑惑生成新的結論的基礎上,課堂設置10分鐘小題訓練并及時面批和點評,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課堂檢測
1.下列性質中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對角線互相平分B.對角線互相垂直
C.對角線相等D.是軸對稱圖形
2.菱形ABCD中,∠A∶∠B=1∶5,若菱形的周長是8,則菱形的高為。
3.菱形的邊長和一條對角線都是5cm,則菱形的最大內角度數是。
4.如圖,在菱形ABCD中,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如果AC=8,BD=6,則AB=。
5.如圖,在矩形ABCD中,AB=6,BC=4,過對角線BD的中點O的直線分別交AB,CD邊于點E,F。
(1)求證:四邊形BEDF是平行四邊形;(2)當四邊形BEDF是菱形時,求EF的長。
思考題:在菱形ABCD中,E為AB中點,在對角線AC上找一點P,使得PB+PE最小。
四、疑趣立體交融,相得益彰
學生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他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可以設置一組填空題:
(1)矩形有菱形沒有的性質
(2)菱形有矩形沒有的性質
(3)矩形和菱形都有的性質
(4)矩形有平行四邊形不一定有
(5)菱形有平行四邊形不一定有的性質
五、拓展延伸,趣中添疑
若我們將矩形和菱形融合又可以生成一個什么特殊的四邊形?它又具備哪些特殊結論呢?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研究?讓學生從疑惑中來,帶著興趣去解“疑,又走進“疑”中去,繼續去探究數學模型的神秘面紗,認識更多的模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不同渠道的引導和啟發,逐步讓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善于提出疑問,并且盡可能共同解決疑問,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建構疑趣課堂符合學生思維能力。學生在發現和提出問題中,不僅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意志和精神也能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