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芳
摘 要:寫作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檢驗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但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段中學生的語文積累知識、語文組織能力都較低,所以寫作成為了學生最為頭痛的事情。在學生參與度不高,不會寫、不愿寫的教學現狀下,教師倘若不能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僅會導致教學課堂的效率低下,更會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所以本文筆者也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從小學低段學生寫作教學的現狀入手,談一談教師應如何解決問題、構建高效的寫作教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低段教學 高效 寫作教學課堂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在語文寫作學習中,學生們的觀察能力較差、語言組織能力與駕馭能力發展不完全,所以在參與寫作時經常是茶壺蒸餃子——有話說不出。學生們東拼西湊的完成一篇作文,寫的差不說也寫的疲憊,對于寫作的積極性也大大降低。這些問題成為一塊又一塊的絆腳石,阻礙著教師開展高效的寫作教學課堂。所以教師要想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針對學生現階段的寫作特點入手。只有找到符合學生寫作學習實際的寫作方式,教學才會有效率。筆者也將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供其他教師參考。
一、作文教學與生活對接,鼓勵學生捕捉素材、敢于書寫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更是一個巨大的素材庫。教師要讓學生的寫作思維在生活中得以激發,才能夠讓學生有的可寫。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不能將模式、模板框死在教材中,要切實的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給學生實踐的時間與空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將自己生活中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也可以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去開展有關的實踐活動。比如說帶領學生們去生活中進行義務勞動活動、開展游戲活動、參觀等活動,以生活實際為素材,讓學生就自己的實踐活動書寫真實所感,這樣的寫作才有內容,讓學生有得可寫不會感到頭疼。
二、作文教學與閱讀訓練對接,積累詞匯量,模仿寫作教學
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讓學生穩坐成功的最有效途徑。閱讀能夠讓學生儲備大量的語文知識,能夠增加學生的作文詞匯量,逐步豐富學生的語言、寫作素材。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讓學生多讀才會接觸的更多、掌握的也就更豐富。
教師要把握好每篇課文的重點詞句,積極地開展仿寫教學活動。但這并不是說讓學生們機械地去模仿,而是在模仿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路,甚至可以讓學生在原句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和補充。這樣學生能夠將原句變為自己的句子,寫作的水平也會大大提高。
此外,教師也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數目推薦,開展閱讀活動。給學生閱讀的場所和資源,選取適合學生的數目讓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這樣對學生而言,能夠獲得更豐富的詞匯,對開展高效的寫作教學課堂有極大地促進作用。
三、作文教學與課下作業對接,布置讀書筆記、日記作業
寫作貴在積累,所以教師要將寫作教學與學生的課下作業相對接,讓學生能夠利用課下作業提升字詞的掌握量。教師可以布置有關的讀書筆記活動和日記作業,學生們在積累和記錄的過程中能夠融入自己的思維,同時能夠拓寬自己的只是儲備量,在下一次寫作時也就不會無話可說。
此外,教師也要布置有關的寫作作業。每天的作業可以是簡單的句子仿寫,每周可以布置一篇有關學生生活的作業。熟能生巧,多加練習下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夠得到提升。
四、及時閱、改、評學生作文,引導學生認知寫作問題加以改正
教師一定要及時的判閱學生的作文,并且要對學生的作文提出合適的修改意見。但并不能以修改與批評為主,而是要以鼓勵和勸導為主。這個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去鼓勵和認可,這樣寫作的自信心才能夠得到提升,后續的寫作活動才更容易
開展。
教師可以將有特色的作文和寫的優秀的作文拿出來點評和講解,讓學生們明白自己寫作的不足在何處,加以改正。同時讓學生們自己來點評彼此之間的作文,這樣既能夠學習他人的優秀點,也能夠彌補自己的不足,寫作教學的效率也就能夠有效提升。
五、作文教學注意方式方法創新,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當然,為了提高學生在寫作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教師也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教學。教師要在寫作教學課堂上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要讓自己成為課堂的主人公。同時可以結合多種新式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等開展教學。
比如在讓學生進行作文彼此點評時,就可以將學生們分為小組。小組成員內點評文章,指出優點與缺點,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確保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開展寫作教學強調“領進門”。教師不僅要緩解學生的寫作恐懼心理,更要培養學生的寫作參與興趣。通過多途徑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寫作、參與寫作,從而構建一個高效的寫作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韋文錄;小學語文高效寫作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
[2] 呂佳;樸實而高效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式[J];文學教育(上);2017(07)
[3] 王偉;淺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