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文章通過以網絡媒體為依托突破漢語言文學的傳播瓶頸以及建立官方的主題網站、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傳播;構建二維碼的數字化傳播體系;充分利用模擬仿真體驗型傳播的應用軟件展開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分析,論述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下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網絡環境;傳播分析
眾所周知,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文學學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漢語和中國傳統的文學知識,這門學科歷史悠久而古老,是了解中國歷史、中國詩詞歌賦等文學樣式和文學作品的最佳入口,那么在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如何進行傳播呢?
一、以網絡媒體為依托突破漢語言文學的傳播瓶頸
漢語言的發展傳播關系到中國優秀文化的發揚,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礎,將其發揚光大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光榮職責。但是,漢語言文學在傳播方面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沿用傳統的傳播方式,導致漢語言文學的受眾面縮小,相對封閉,傳播范圍小,以致漢語言文學沒有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其正能量,起到促進作用。針對目前的形勢,必須在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方面尋找新的突破口,使漢語言文學的傳播與時代發展接軌,發揮其蘊藏的巨大精神力量。要達到以上目的,就必須要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比如開放性、交互性等等,網絡媒體的這些特點,恰好能夠彌補漢語言文學傳播的缺陷,突破漢語言文學的傳播瓶頸。
二、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下具體措施
1.建立官方的主題網站
要借助網絡力量傳播漢語言文學,首先必須建立漢語言文學的主題網站,因為官方主題網站可以為漢語言文學提供權威的數字化信息庫,使公眾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信息,能夠讓漢語言文學更好地融入大眾的生活,更加“親民”。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網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漢語言文學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英雄、先烈的光輝事跡以及能夠體現紅色文化精神的先進事跡;紅色文化在當前中國社會的具體體現以及新時期紅色文化的特點;當前紅色文化研究的前沿信息。建立漢語言文學官方主題網站時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傳播的優勢和特點,同時考慮廣大受眾的接受能力;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避免教條化和刻板化,圖文并茂,同時在網站當中添加一定數量的影音資料,讓漢語言文學更加具象化,便于接受,深入人心。官方主題網站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網絡媒體的開放性,同時又具備權威性,能夠為公眾提供正確的漢語言文學信息,還能迅速擴大受眾范圍,疏通傳播途徑,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漢語言文學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2.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傳播
QQ、微信、微博,這是目前全國用戶最多的三個平臺。這三個平臺具備兩個重要特點:第一,互動性強,這是交互式平臺最重要的特點,前面提到,交互式平臺中的互動能夠具體到“點”,利用QQ、微信、微博平臺傳播漢語言文學化,在平臺中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信息公布以后,受眾能夠在第一時間,方便地與該信息以及平臺中其他成員互動,在平臺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觀點。通過這一特點,能夠充分把握受眾的思維動向,掌握第一手資料,以此為依據,調整傳播的方式和策略,為漢語言文學的傳播鋪平道路,同時,了解語言文學學科的新發展,了解我國關于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的最新信息,進一步提高提高具有文學修養、鑒賞文學能力、較強的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能夠積極引導受眾,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第二,平臺用戶低齡化。QQ、微信、微博的使用人群中,青少年的比例占絕大多數,青少年喜好時尚文化,缺乏對漢語言文學的感受力,利用交互式平臺傳播漢語言文學,能夠增強漢語言文學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感染力,引導青少年形了解漢語言專業的基礎知識以及新聞、歷史、哲學、藝術、教育等學科的相關知識。
3.構建二維碼的數字化傳播體系
數字化傳播是網絡時代下一個階段閱讀方式的主要發展趨勢,為了深入拓寬語言文學的傳播渠道,有必要引進二維碼的數字化閱讀方式,來實現漢語言文學的數字化傳播。在現階段的信息傳播中,二維碼具有面積小、容量大、識別率較強的優點,所以,從建立漢語言文學的數據庫系統出發,用掃描二維碼的形式來獲取漢語言文學內容,比如怎樣獲取詩歌典故、諸子百家等內容豐富的文學知識,只需通過用手機二維碼,進入漢語言文學界面,然后點擊相應的詩歌典故、諸子百家模塊進行閱讀。
4.充分利用模擬仿真體驗型傳播的應用軟件
在網絡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可以通過設計相關的模擬仿真軟件進行漢語言文化傳播,比如開發漢語言文學相關的APP,點擊APP,就能進入漢語言文學界面,然后將漢語言內容一模塊進行設計,可以分為具體的中國現代漢語板塊、中國古代文學板塊、文字學板塊、聲韻學板塊、訓詁學板塊等,將漢語言文學的文學元素都存放在這個虛擬空間中,這種虛擬體驗的方式可以有效突破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局限性,更容易吸引人們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結論
我們必須積極利用網絡媒體,突破漢語言文學的傳播瓶頸,改善當前漢語言文學傳播的現狀,讓漢語言文學在當代社會得到廣泛傳播,擴大其影響力,發揚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