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川喬
摘 要 文章結合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現狀、功過,引入綜合融貫的思維,在新的城市環境與歷史語境下,探究歷史文化街區未來發展路徑,提出“業態”、“形態”、“文態”三態多因子復合性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原則。進而從“業態再引導”、“形態再梳理”、“文態再傳承”三個方面探討現代城市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規劃策略,并探究“業態”、“形態”、“文態”三態的耦合協同發展。
關鍵詞 歷史文化街區;業態;形態;文態
前言
改革開放40年來,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資源,在舊城更新、存量優化的規劃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保護。隨著城市建設范圍的擴張,大量歷史文化街區所處的老城區基本都成為舊城的核心區,它們往往位于舊城的腹地,呈現出復雜的社會、經濟、空間環境的 “城市”特征,并且該區域的歷史文化街區往往承襲了該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全過程[2](李和平、吳騫,2015),成為時空歷史信息的物質性空間縮影。因此,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擁有異常堅實的資源基礎,同時也面臨更加多元復雜的艱巨挑戰。
1 現代城市語境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困境
在我國“文物單位-歷史街區-文化名城”這個相對完整的保護體系語境下,傳統的歷史街區保護主要關注歷史遺產的保護和修繕,在此基礎上形成街區空間與功能發展藍圖。這樣的更新發展策略適用于街區發展初期,對核心性的文化資源有強有力的保護作用,保證了其歷史格局的穩定延續。然而,面對當下歷史街區作為大部分城市核心區域中的一個發展特區所面臨的持續性時代發展需求,傳統的街區保護模式缺乏精細化創新性的控制引導,忽視了原住民在城市發展中的自我更新意識,因此歷史街區在傳統的保護性舊語境與現代城市發展的沖突中,畸形生長,矛盾更新,終究難以融入積極有序的城市發展進程中[1]。
2 現代城市語境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的三態耦合協同優化
2.1 現代城市語境下歷史文化街區業態引導策略
業態構成決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的主要功能定位,反映街區的商業氛圍,應有傾向地引導業態構成,形成以老字號和傳統資源性功能為基礎業態、以體現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主題性城市功能為主導業態、相關其他歷史文化服務性業態為關聯業態的多層次業態體系。在傳統業態中植入歷史文化的主題性體驗、展覽、學習、娛樂、休閑等內容,例如傳統文化的手工藝品店可以加入制作過程的展示和體驗,特色文化商品店可以增添歷史主題性的教育培訓和活動定制功能,旅館酒店可以展示歷史文化形成博物館式主題酒店,由此形成具有創意性的歷史文化展示、倡導休閑停留的新型業態,推動歷史街區在業態方面的文脈傳承和特色塑造。
業態經營主體涉及原住民、開發商、政府等不同利益相關者,規劃中應注意保障原住民權益,引導其就近從事經營活動形成街區基礎業態,同時引入適量的外界資本形成精品業態,政府扶植一批公共性、公益性的引領業態,形成多維度多主體的業態體系,有效的保障歷史街區業態構成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實施性。
2.2 現代城市語境下歷史文化街區形態梳理策略
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體系是服務于舊時傳統的居住生活,原始的街區空間形態必然難以適應現代化的商業性旅游開發帶來的大量人流,因此街區產生了擁擠混亂的空間秩序失調現象。針對當下的街區發展需求,在保證歷史痕跡傳承的前提下,優化現有空間體系,結合地形地貌及業態布局,疏通街巷步行體系,提升街巷可達性,利用間接性的空間手段疏解主干街道的爆炸式人流。同時在空間節點和主體性文化業態的位置開辟適量的開敞空間,為原住民及游客提供休憩、交流、集散的場所,重塑現代城市發展需求下的街區空間秩序,提升街區文化活力[3]。
2.3 現代城市語境下歷史文化街區文態傳承策略
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態”規劃的主要目標,即是要將街區的歷史文脈傳承下去,延續并發揚遺產的文化價值與特色魅力,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中最核心的內容和環節。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態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既有實體的空間結構、建筑形態等要素,又有非實體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要素,因此文態的優化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工作:在物質層面,整合串聯各個重要文化節點的歷史文化游覽線,并結合開敞空間、歷史建筑、歷史痕跡做好歷史信息的講解與展示,利用燈光、綠植、構筑物、虛擬現實等展現方式表達過去的街區歷史痕跡和文化事件;非物質層面,應挖街區的歷史傳說和傳統節慶活動,在節假日或適當的時間節點組織文化表演和節慶活動,展現街區歷史景象。
2.4 現代城市語境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三態耦合協同優化
在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環境飛速發展的今天,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面臨著全新的局面,從“業態”、“形態”、“文態”三個方面優化歷史街區保護策略的同時,應注意三態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特性,統籌考慮三態的整體性優化,實現三態的耦合協同,形成相互促進、系統整體的良性格局。在優化業態布局的同時,突出文態在功能性業態中的顯示度,植入相應的文化設施、組織關聯的文化活動,共同提升街區的文化品位和文脈價值。在優化形態布局的同時,考慮周邊業態、文態的發展利用需求,營造地域性的特色空間,拓展歷史街區在保護的基礎上的未來發展動力。
3 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在影響因素眾多、系統開放復雜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中,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保護和發展、尋求歷史與未來的平衡點,既保護發揚歷史遺產的價值和魅力、又保證歷史街區發展不脫離現代城市語境,是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以綜合融貫的思維,構建“業態”、“形態”、“文態”三態耦合協同優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策略,以期促進我國可持續性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實踐。
參考文獻
[1] 阮儀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與理性回歸[J].上海城市規劃,2011,(04):3-6.
[2] 李和平.山地城市歷史街區保護的文化生態學解析——以重慶湖廣會館及東水門歷史街區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貴陽: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貴陽市人民政府,2015:13.
[3] 陽建強.基于城市發展機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11):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