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金
摘 要: 本文在構式語法的基礎上研究國家語委語料庫中的“把O V在L”構式中的動詞及其與構式的互動。“把O V在L”構式中的動詞多數并非位移動詞,它們通過細化、力變圖示關系和前提條件等方式和抽象構式整合在一起,從而生成意義為“X致使Y移向Z”的具體使移構式。
關鍵詞: 構式語法 “把O V在L”構式 動詞 構式 整合
一、引言
“把”字句是漢語特有的構式。許多學者從句法、語義、語用等角度對此構式進行分析,其中有些研究探討了“把”字句與施動句之間的變換及變換的限制條件。作為“把”字句的一個小類,“把O V在L”構式自然是語言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將以構式語法為理論基礎,對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中的“把O V在L”構式中的動詞進行分析,并借此討論動詞與構式的互動關系。
二、構式語法及動詞與構式的關系
構式語法有不同的流派,構式均為其研究的主要對象。最為國人所熟知的當屬Goldberg的論元結構構式。在1995年的專著中,Goldberg把構式定義為形式—意義匹配體(pairing),其意義無法完全由構成成分推導出來[1](4)。如此定義和Lakoff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Lakoff認為構式就是語言完形(gestalts),這表現在幾個層面:構式的形式是一個表達語義、語用內容的模板構型,是一個功能整體;構式的語義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模型,它本身就是概念完形;構式是一個符號完形,構式的形式和內容通過規約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象征結構(轉引自Jensen[2](2))。
構式意義不能簡單推導而出,那它來自哪里?Goldberg認為是構式整合動詞的結果。構式是由一個個空槽(slot)組成的,它們被動詞的參與者角色所填充,即論元角色和動詞參與者角色的融合(fusion),然后體現為句法上的主語、賓語及附加語等成分,在這個過程中,構式的意義得到表達。
后來Goldberg進一步把動詞和構式的整合細化為以下四種情況[3](383-395):一是細化(elaboration),動詞的意義與構式完全兼容,它所表示的事件類型就是構式事件類型的一個實例,它對構式意義所起的作用是進一步細化、加強;二是力變圖示關系(force dynamics relations),動詞動作使構式事件得以實現,二者之間存在使因關系(causal relation)。這種關系包含兩個小類:動詞動作是構式意義得以體現的手段(means);動詞意義否定構式意義所擁有的預設;三是前提條件(preconditions),動詞動作的完成是構式事件完成的條件;四是共現(co-occurring activity),動詞動作與構式事件沒有因果關系,二者在時間上共同出現。
三、構式中的動詞及其與構式的互動
(一)作為構式的“把O V在L”
把字句是漢語的特有構式。作為其中的一個次類,“把O V在L”構式除標志詞“把”和構式主語外,可以分為三個語塊:位移主體(O)、被移動的方式(V)和位移處所(L)。在句法上,除表示位移方式的動詞V外,有三個論元經常得到表達:“把”字主語、位移物體即“把”字賓語O及位移終點L。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位移方式為何,O、V及L這三者之間必須保持語義一致,否則句子不可接受[4](26)。如下面例(1)之所以不可接受,是因為“擦”表示“去除”義,“黑板上”表示受事的“終點”,二者語義上相互沖突。
例(1)*把圖畫擦在黑板上。
至于“把O V在L”構式的語義,學者們的看法大致相同。如金立鑫[5](362)、張伯江[6](37)、唐依力[7](73)都認為“把O V在L”表達的意義為,一個動作者通過作用力致使物體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
(二)構式中的動詞
我們以“把 在”為搜索條件,在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中進行搜索,共獲得原始語料6427條。我們的構式統計以小句為單位。經過分析,再剔除不符合要求的語例,最后共獲得構式3011個。再用AntConc軟件對動詞進行統計,獲得動詞617個。基于篇幅的考慮,我們將只分析頻率為5及以上的動詞。經過統計,最后獲得動詞115個。
我們把這些動詞分為以下幾類:
Ⅰ.放置動詞:此類動詞表示以某種方式把物體放置于某處,如:放、擺、擱。
Ⅱ.投送動詞:此類動詞表示以臨空投擲的方式把物體放置于某處,有明顯的位移軌跡,如:扔、丟、灑、摔、撒、倒、拋、投、甩。
Ⅲ.捆綁動詞:此類動詞常常表示通過借助細長的物體把物體固定在某處,如:系、綁、吊、掛、拴、捆。
Ⅳ.肢體動作動詞:此類動詞表示人或動物肢體所擁有的動作功能,如:摟、抱、靠、按、背。
Ⅴ.匯集動詞:此類動詞經常表示一物向另一物靠攏或事物從不同方向匯集于某處,如:集中、連、接、連接、聯系、結合。
Ⅵ.媒介動詞:此類動詞表示的動作需要借助其他介質才能完成,如:關、夾、浸、壓、溶解。我們需要一扇門才能關、需要液體才能浸。
Ⅶ.范圍動詞:此類動詞表示物體包含或被排除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如:限制、控制、排除、排斥。
Ⅷ.創造動詞:此類動詞表示施動者使用工具創造新事物的過程,如:寫、畫、建立、建筑、刻。
Ⅸ.心理動詞:此類動詞主要表示人的心理活動,如:考慮、寄托、傾注。
Ⅹ.感知動詞:此類動詞表示人的感官知覺動作,如:看。
(三)動詞與構式的整合
動詞的語義豐富且復雜,Goldberg認為,對動詞的定義應該涉及框架語義[1](25),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她把復雜的框架語義簡化為簡單的動詞參與者角色。在具體的構式語義生成過程中,動詞的參與者角色與構式的論元角色融合,構式意義得到表達。那么“把O V在L”構式在生成過程中,動詞與構式的整合體現了哪些類型呢?
1.細化
“把O V在L”構式吸引的動詞有不同類型,其動詞參與者角色數目也不相同。其中,放置類動詞是典型的位移動詞,包含三個動詞參與者角色:放置者、被放置物、地點,它們與構式的三個論元角色對應,于是,動詞參與者角色與論元角色直接融合,生成具體的構式。如下面例(2)。在這種情況下,動詞語義和構式語義完全兼容,且動詞語義比構式語義更加具體,它對構式語義進行細化、具體化。投送動詞也屬于這種情況。不同的是,在本體事件中,投送動詞有明顯的移動軌跡,放置動詞沒有。
例(2)他們把語錄放在胸口。
根據基于使用的語言學觀點,頻率高的動詞應該是其所在構式的中心成員[8](79),它們對構式意義的界定所起的作用較大[8](100)。“把O V在L”構式的動詞中,“放”的頻率(729次)最高,說明“放”是此構式的中心動詞。《漢語動詞用法詞典》把動介結構“放在陽臺上”中的“放”解釋為“使處于一定的位置”[9](131)。這一釋義包含明顯的位移語義成分。極好地支持了金立鑫等人的觀點,“把O V在L”構式表達的是使移事件,其核心語義是一個物體Y在外力X的作用下從原點移動到終點Z。
2.力變圖示關系
很明顯,構式中的其他動詞基本屬于非位移動詞,如“摟”,只有兩個動詞參與者角色,“摟者”與“被摟者”,不包含“地點”,其中前二者分別對應論元角色“使移者”與“被移者”;在句法實現中,動詞與構式整合,“地點”論元由構式提供,最終實現為位移構式,如下例(3)所示。
例(3)母親把他摟在懷里,癡呆呆地望著他。
在構式生成過程中,構式對動詞進行或壓制(coerce),以保證語義連貫。在這種情況下,動詞動作是構式事件完成的手段,二者有直接的使因關系。其他肢體動作動詞、捆綁動詞、范圍動詞和匯集動詞均屬于這種情況。
3.前提條件
在這種關系中,構式表達的事件以動詞動為前提條件;動作完成,構式事件得以形成。部分媒介動詞、創造動詞和感知動詞屬于此類。如例(4):
例(4)他們便把日內瓦畫在瑞士的旁邊。
“把O V在L”構式表示的是位移;出現其中的動詞在“位移”特征上,表現卻并不一樣。有些包含位移特征,如放置和投送類動詞就是典型的位移動詞,匯集類動詞包含此特征,但多數動詞并無此特征。這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動詞類型的選擇上,“把O V在L”構式并未表現出明顯的選擇位移動詞的偏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很好地證明“把O V在L”確實屬于使移構式,而且構式與動詞之間整合互動,生成“X致使Y移向Z”這一構式義,用來表示位移事件。
四、結語
本文在構式語法理論的基礎上討論了國家語委語料庫中“把O V在L”構式中動詞和構式的整合關系;分析發現,這些整合關系基本體現了構式語法所總結的類型。另外,“把O V在L”構式表達外力致使物體產生位置移動的意義;統計顯示,出現在V位置上的動詞多數并無位移之意,這證明使移構式的存在,也證明構式對動詞的壓制,并把它們整合進來產生位移的構式意義。
參考文獻:
[1]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Jensen, Kim Ebensgaard. Fatal Attraction: Inheritance and Collostruction in the Ihjel-construction [J]. Skandinaviske Sprogstudier, 2012(3. 2):1-30.
[3]Goldberg, Adele 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rbs and constructions[A]. In M. Verspoor and E. Sweetser (eds.) Lexicon and Gramma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 John Benjamins, 1998: 383-398.
[4]余詠梅.論“在+處所”的語義功能和語序制約原則[J].中國語文,1999(1):21-29.
[5]金立鑫.“把OV在L”的語義、句法、語用分析[J].中國語文,1993(5):361-366.
[6]張伯江.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J].語言研究,2001(1):28-40.
[7]唐依力.“把+O+VR+L”構式的認知分析[J].理論月刊,2012(7):71-74.
[8]Bybee, Jean. Language, Usage,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9]孟琮等.漢語動詞用法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