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杰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視,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了更多實踐型的人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目前,國家在職業教育中的投入越來越大,因此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應該緊跟社會的發展需求,除了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外,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基本能力與技能培養,為社會培養更多應用性的人才,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了教育與社會的結合,讓高職教育更具有特色,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這是高職教育的必然改革。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教改策略。
關鍵詞: 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教育 教改策略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實施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謀求自身發展的必然途徑,因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理論上,更多的是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要求學生在學校學習,然后走出社會進入企業參加實際性的工作,最后再回到學校學習,這種模式讓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實際工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在當前職業教育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1.校企合作模式的概況
1.1校企合作模式的定義與發展。
校企合作模式最早出現在英國的職業技術學院,這種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教育,學生除了在學校的學習之外,還要參加社會實際工作,在工作崗位上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實踐理論知識水平的提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校企合作模式已經成為必然,是高職院校謀求自身發展的必然途徑,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了職業院校的發展及與社會市場的接軌,呈現出更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模式將被廣泛應用,目的是培養更多的高等技術人員,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
1.2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必然。
高職教育與一般的高等教育不一樣,高職教育更加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它與現代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職院校教育中是必然的。高職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生產、建設、服務、管理領域的人才,這部分人才具有很強的應用能力,是企業所青睞的。因此,高職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該掌握工作能力。高職院校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積極整合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式,這是高職院校實現改革的著力點。校企合作模式是當前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的關鍵環節,真正體現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聯系,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
2.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
2.1校企合作為高職院校和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人橋梁。
高職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它與社會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關系,實現高職教育與社會的緊密聯系是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的基礎,可是怎樣實現高職院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是需要積極探討的問題。校企合作為高職院校和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實現了學校、學生與社會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市場動態和人才信息,了解目前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將實踐工作與專業知識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掌握先進的技術和能力提供了基礎,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2.2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不管哪種教育模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搖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因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會處于不同的環境,學校、企業和社會市場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協調發展。比如學生可以直接接觸企業的一些工作,與企業其他員工一樣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鍛煉,職業能力得到提升,這與傳統職業教育相比有更多的優勢,更好地突出職業教育的中心。
2.3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
學生始終是教育的核心,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以學生主體,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職業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學校更應該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文化和熟知企業各崗位的工作提供了機會,學生可以把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實現理論與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學有所用的喜悅,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在學校的學習中更加用心。另外,在企業工作中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社會的競爭壓力,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完善自己,提升他們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更明確學習目標。
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教改策略分析
3.1目前校企合作模式高職教育現狀及存在的不足。
隨著教學的發展,職業教育在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高職院校為了更好地適應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外建立起實訓基地,這是高職院校思想的根本轉變,也是高職院校實現與企業合作的基本模式。但是一些學校采取的模式忽視企業的主導性,只是根據學校的要求提供一定的設備和資金,不參與學校的課程設置、課程改革及教材開發,這種合作只是表面的,難以實現校企合作的價值和意義,長此以往將不利于高職院校持續發展。
3.2改革專業課程的建設。
教學質量與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改必須從專業課程建設入手,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應該與企業有直接的關系,讓教學內容涉及更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高職院校在改革專業課程的過程中應該集合教師、企業資深專業、企業一線工作的員工,讓高職專業課程建設更具有針對性和獨特性,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參考。在課程的設置方面,要融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讓學生在基礎課程中學到更多專業的理論性知識,而在專業課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突出課程的實用性。高職院校教材內容的開發應該以市場的變化為基礎,及時創新和完善,讓教材內容更具針對性。因此,改革專業課程建設應該體現出靈活性、時效性等特點。
3.3改革教學方法。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著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為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得到更好的培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理論聯系實際,采取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實驗法、任務法、討論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可以與企業聯合,邀請企業優秀的員工到學校給學生分享實際工作的經驗,這種方式不僅能強化學生的職業觀念,還能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對學生以后步入社會工作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3.4加強學生在企業中的實踐。
學生的實踐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是最主要的環節,頂崗實習讓學生完全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工作,可以吸取更多有效的工作經驗,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更有效地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學校應該積極轉變教學體系,根據學生的實踐實際情況采取新的模式,讓學生的技能得到不斷的提升。
3.5改革考核評價方法。
高職教育與一般高校教育存在差距,高職教育著重突出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這是校企合作模式提出的必然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往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法就不適應了,因此改革高職院校考核評價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必然改革。教師在開展考核評價的時候應該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的,采取多種考核評價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將社會評價和企業評價融入考核評價中,除了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考核外,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也是考核的重點,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價值和意義,讓高職院校在當前社會中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4.結語
校企合作模式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實現自身的改革以此適應校企院校合作模式的發展。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從專業課程的建設、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進,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昌榮.高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比較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04).
[2]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