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復習課貫穿于一學期的始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今天,要把新的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念進行比照,進行整合,在復習的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能夠更好地鞏固和運用新知,充分發揮復習課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復習;整合;學生;主體
小學英語復習課中,我們經常會走入這樣一個誤區: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單詞、詞組和句子的操練中,學生處在一種被動應付,死記硬背,單調重復的學習之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幾乎完全喪失,思維和想象力被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呈階梯狀下滑現象,最后興趣寥寥無幾。反思這種現象,我認為這是我們對復習課的定位不到位,沒有認清復習課的真正本質。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們的復習課,走出誤區,綻放復習課的精彩。
一、復習不要重復單一,要形式多樣
贊科夫認為:“在復習中滲入一些新成分,每次復習都從新角度使舊材料重現,比只要求簡單的重復舊材料要有效得多。枯燥無味、形式呆板的鞏固練習只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要精心預設復習課,創造適合孩子的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復習形式,幫助學生消化和鞏固知識。教師應精心預設復習課的重難點,而不能像放電影一樣按照新授課的模式再走一遍,這樣就不能發揮復習課真正的價值。如沈峰老師在復習課案例中用“My baby Bill is sitting still. If you are ill, take this pill.”繞口令的形式讓學生開心地去讀,將學生帶入一個新的任務、新的場景中去,而學生利用曾經在新授課中學到的i 發[ i ] 來完成新的任務,學生參與性很高。再如沈峰老師在“Party Games”中,引入了“單詞拼拼看、句子連連看和對話連連看”三種形式的復習方式,讓學生在一個又一個新的任務中鞏固了新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二、復習不要以“知識為本位”,要以“學生為主體”
復習課上,我們往往“以知識、學科為本位”,把學生當作“學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長中的完整的人”。我們力圖完成復習內容和任務,將學生置于“題海無邊”的苦海中,剝奪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權力。由于復習課中學生的基礎不同、內容覆蓋面不同和知識運用不同等,教師應精心明確復習的教學目標,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復習模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在復習“Chinese festivals”這一話題時,我先讓同學們以對話的形式進行一問一答,討論自己喜歡的節日,同學們興趣盎然,討論得非常熱烈和開心。然后我讓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以圖文的形式寫和畫出你最喜歡的節日。在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暢所欲言,大膽創新,合作創造出一張張精美的圖文作品。最后,我讓每組選出一個代表出來匯報。匯報結束后,根據同學們的表現,評出最佳組別和最佳個人,并分別獎勵了一些文具!同學們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既鍛煉了自己,又很好地復習了知識!
三、復習不要設計零散,要整合聯系
復習課上,教者容易將復習內容設計成一個個知識的碎片,先是單詞的復習,然后是句子的復習,接著是對話的復習,忽略了知識之間的整合運用,或者即使將復習內容置于一個大的任務場景中,也聯系得不夠自然。因此,教者在復習時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生的知識系統化,這樣才能培養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復習六下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中,我先讓學生討論如何做一個好學生,你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養成了哪些好習慣,接著小組合作做一張手抄報,圖文并茂,學生興趣盎然,在活動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又充分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能力和創造能力。最后小組匯報,我們評選出最佳作品,學生積極參與,一張張圖文作品精彩紛呈!
四、學生回答不要一味批評,要科學評價
“水激則石鳴,人激則志宏”,激勵的作用無可厚非。復習課上,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當科學地評價,從學生所做的努力中找出一些東西加以表揚。說得好的時候,可以對學生多說:excellent,wonderful,perfect,well done,very good;說得一般的學生可以對他說:Come on. Do better.當學生不會回答時,我們不能當頭一棒,大聲地呵斥和批評。我們不妨給他一點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耐下心來,幫助引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收到的效果會更好。作為一名教者,我們要精心呵護學生那脆弱的自尊心,科學、有效地對同學們進行評價,讓他們每個人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吃。有效的評價,能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建立自信,不斷完善自我,讓我們的復習課變得更加有趣和精彩!
復習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我們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好復習課的本質,運用新的教學理念,綻放我們復習課的精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教育方法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5.
[2]佐藤學.教師的挑戰[M].鐘啟泉,陳靜靜,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