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玉蘭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孩子的啟蒙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教師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應該準確指引,帶領學生參與課堂,成為課堂中的主動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推動游戲化教學的不斷向前發展。在多年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經過不斷地探究實踐、總結規律,就如何將課堂與游戲高效結合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游戲教學;策略;研究
基于小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地應用游戲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游戲,感受學習的樂趣,能夠顯著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這樣的教學方法,探討科學的運用策略,讓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一、課堂游戲——詞語接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方法:把全班分為幾個小組,每一組一次派出一名隊員,該隊員必須以前一個詞語的結尾字母作為后一個詞語的開頭,在規定時間內,以寫出詞語多的那一小組獲勝。注意每組隊員一次只能寫一個詞語,否則視為違規。教師可以給獲勝的小組加2分,其余的加1分。
比如:
小樹—樹木—木頭—頭發—發生—生氣—氣球—球童—童年—年齡
河北—北方—方方正正—正大光明—明天—天子—子孫—孫兒—兒女
小學生處在好勝心強的年齡階段,在競賽性合作游戲中,學生彼此之間可以合作,可以競爭,對知識的操練鞏固環節可以更加扎實。由于小學生好勝心理較強,借助這種心理,以競賽的形式比賽詞語記憶,學生在比賽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課堂任務,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教師還可以舉辦詞語競賽。每組發一張標有該組序號的白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五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寫出所能想到的關聯詞語,然后打亂組互評,要求把你認為對的拼音標上漢語意思,一詞一分,認為不對的做上標記。最后教師審評,給其他組判分無誤的可為自己組贏得五分,分高者勝。在這種游戲教學模式下,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對本班學生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觀察后發現,在隨堂測驗的統計結果中,學生的學生成績明顯有所漲幅。
二、課外游戲滲透,優化學習氛圍
對學生的教學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還應該滲透于學生的課外生活中。課外滲透、課堂提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小學生年紀比較小,難免會在課堂上不能將學習內容完全融會貫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外提前將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傳授給他們。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例如教學生認識“年、月、日”之前,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通過詢問家人或其他方式調查上課當天的日期,或者是把自己的生日寫在紙上,然后再帶到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大家一起來討論自己的生日,尋找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同學。這樣的課堂必然充滿樂趣,學生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愉快地學到了知識。相信通過這些游戲課堂效果一定會比傳統一板一眼的教學的效果好很多。例如“認識小動物”這個教學板塊中,教師可以模擬一個動物園環境,組織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景。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角色扮演都有著極大的興趣,這使得教師能夠更容易地將游戲引入課堂。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的教學不同于其他,這一時期教師應該善于去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此為切入點去給學生傳授所知所識。
三、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個體間的差異性,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程度也不相同,故而導致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師需要考慮不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將教學內容層次化,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游戲活動相融合,從而保證每位學生的最大發展。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按照學生成績將孩子進行一個大概的分類,兩個人為一組,做游戲或者互相用卡片考查對方的組詞能力,進而共同進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豐富教學模式,然后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適當的游戲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比如說,有些孩子相對來說比較害羞,課堂上的游戲無法參與其中。再比如說,還有些孩子喜歡挑戰性的東西,數卡片一類常見的游戲活動又不能吸引他們的課堂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每一位學生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做到在游戲化教學中促進每位學生的最大發展。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單單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也幫助教師提高了專業化教學能力,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使教師轉變自己固有的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迎來新時代新課堂,建立一種師生友好的小學語文課堂關系。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中,穿插課堂游戲,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習興趣變得更加濃厚,這有助于課堂氛圍的創設。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則語文成績便有所提高,為我國人才培養做出了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學波.實施游戲化教學策略 打造快樂小學語文課堂[J].課外語文,2016(21):134.
[2]鐘璐敏.小學語文游戲教學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8):22.
[3]李燕.淺論游戲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5(35):172.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