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彬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也是奠定小學生未來數學學習基礎的重要階段。當然,數學學習也要講究恰當的方法,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只能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結合教學實踐,以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為例,談一談在小學數學中的學習方法,希望給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一定的指導,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方法;教學指導;研究
小學生在進入到五年級以后,學習的內容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學習的知識難度也會增加,同時,小學生進入了高年級,即將面臨“小升初”的升學考試,學習壓力也比較大,如果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將會大大降低學習效果,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本文就在分析小學數學學習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小學數學
學習中的一些方法,希望幫助小學生更高效、更有興趣地去學習數學。
一、小學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小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小學生由于年齡還比較小,學習經驗還不夠豐富,對于他們來說,學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尤其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更容易產生恐懼和焦慮的心理。目前學生學習主要是依據課堂上的聽講,沒有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對于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性,學習效率比較低。
2.缺乏主動學習和自我管理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老師的“灌輸式”教學為主,老師處于主體地位,小學生對知識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不能積極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這就需要老師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二、小學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初探
1.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
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五年級的學習內容相對于四年級來說,難度增加了不少,如果不能進行有效地預習,容易使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難以消化,跟不上教學進度。課前預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學生在預習中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聽講效率。
比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這一章時,讓學生課前通過自己對課本的學習,試著畫一張關于“2015-2018”年的“世界人口總數變化”的折線統計圖,在課堂上老師針對學生的課前作業,發現其中的問題,了解學生自己能夠學懂的地方,不能自己學會的地方,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和指導,學生也會更容易地聽懂老師對于這一知識的解釋,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
2.增強課堂學習的交流和互動
新課程要求指出,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增強學生的參與性、互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老師也應當適時地進行角色轉換,比如可以試著讓學生來當一回“老師”,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經過“備課”“講課”的過程,自己做一回課堂的主人,也做了一回學習的主人,這樣的一次講課體驗,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相信經歷這樣的一節課,學生對這一節的知識的理解更深刻、思考角度更全面。同時,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更充分,學生也會更加體諒數學老師的辛苦,更注意課堂的認真聽講。
另外,小組合作學習也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同學進行更多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互動交流的學習習慣,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對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大有裨益。
3.實現多層次的課后復習
復習能夠幫助小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但是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缺乏一定的歸納和總結能力,這就需要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在題目的布置時,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理順各知識點之間的脈絡,學生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嘗試讓學生畫“思維導圖”,理清章節的脈絡結構,以便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
復習的方法可以分成幾種,比如概括復習、分類復習等。概括復習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課本章節知識的大致知識框架,例如,在學完五年級上冊第二章“圖案美——對稱、平移與旋轉”后,讓學生進行概括復習,說一說這一章都學習過哪些圖形?這些圖形之間又怎樣的聯系?通過怎樣的變換可以得到另一個圖形?這樣,學生會對章節的大概內容進行一個回顧,對知識點的串聯回顧有利于學生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知識點的推導過程,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分類復習則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類,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學生的類推能力。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邏輯思維培養的基礎階段,對今后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老師應當給予正確的引導,結合教學實踐,幫助小學生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在數學學習中注重課前預習,課堂聽講和課后復習,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才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馬艷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J].新課程,2016.
[2]馮巍.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指導[J].小學教學參考,2014(5).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