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婉霞
本文在美學批評的角度上,從內容的真善美到形式的創作手法與意境對舞劇《諾瑪阿美》進行了分析與評論,展現如何將一部民族史詩用現代化的方式演繹出來,烘托出不一樣的民族之風。
大型民族舞劇《諾瑪阿美》就是以哈尼族的遷徙史為背景,通過哈尼族文化的傳承人貝瑪的講述,來展現哈尼族族群為繁衍生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史詩故事。舞劇以“諾瑪阿美”為名,意寓人類的美好家園,傳遞出哈尼族族群追求夢想的精神和向往光明的信念。本文將從美學批評的角度出發,對這一舞劇做以分析與評論。
1 內容美
從內容上來說,舞劇在創作中尊重哈尼族的歷史發展規律,將歷史背景和人物命運相契合,采用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設計出一場場在貝瑪蒼涼、悲壯的歌吟中,納索帶領著族人在遷徙途中不斷抵御外敵,克服一切外在因素,在戀人、母親和族人的團結互助奮進中,開山造田,重建家園的歷史畫面。這部舞劇成功地運用了舞蹈形式,真實生動、歷史具體地反映了哈尼族的生活。如第一幕中哈尼族首領納索的父親不幸在戰爭中身亡,族人們為他跳棕扇舞以寄托哀思,這是哈尼族的喪葬舞蹈,真實地展現在舞劇當中;以及后面戰爭勝利后所擺設的長街宴,都是將哈尼族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搬上了舞臺,用人性的真與善詮釋出舞劇的內容美,從而為舞劇的形式美奠定了基礎。
2 形式美
2.1從舞蹈創作的藝術手法來分析舞蹈動作
從舞劇中可以看出舞劇呈現出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形式。就獨舞而言,它是舞者內心情感的表達。如在烽火狼煙這幕中,男舞者因喪父之痛和不能忍受掩埋兵器的恥辱,陷入了一蹶不振之中,為了表現自己內心的痛楚孤獨起舞。箭在弦上這幕中,戚姒深入虎穴,求情救人無果便起舞,一系列現代舞元素的跳、轉、跪地等動作將情節推向了高潮,為后面戚姒率族人挖出兵器成功救出納索埋下伏筆。
就雙人舞而言,它是舞者共同意念的表達。舞劇剛開始,男女主角用肢體展現出了一段潦水嬉戲的愛情畫面,明確了人物關系,為后面戚姒因納索的萎靡不振而感到傷心,從而夢到他們以前在河邊嬉戲戀愛時場景做以鋪墊。在這段雙人舞的構圖中,以平穩緩和的‘橫線作為男女舞者的愛情橋梁,表現出他們青澀的愛情。烽火狼煙這幕中,因父親不幸離世兩人以父親生平的長矛為道具展開了一段思想情感的交流。可見舞劇中動作與動作,獨舞與雙人舞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這一安排非常縝密。
就群舞而言,它是渲染藝術氛圍的一種手段。如有一組首尾呼應的主題動作表現在南遷和背水一戰中,這組動作將現代舞元素融合到了哈尼的原始舞風中,舞者們雙臂緊握、屈體、向下頓踏產生重力傾向,上身大幅度俯仰,動作由快到慢、由慢到快,整個群體不斷地重復單一動作,呈線型流動,表現出一種無畏的精神狀態。舞劇最后不斷地做舞句動作的重復,將整個族群奔向諾瑪阿美的那種堅韌和不屈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
2.2從舞蹈意境的審美特征來分析音樂、舞臺美術等
虛實相生,乃成意境。這部舞劇運用現代舞臺的聲光電的形式,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聽覺沖擊,增強了實境的形式感。這一過程中節奏急促與緩慢交替進行,曲調由蒼涼、惆悵到抒情,舞臺燈光從黯然無色的黑灰、到重建家園的綠色、到蒼涼冷色調的深藍、到象征生離死別的紅色、再到抵達諾瑪阿美的暖色,可見音樂和舞臺美術對實境的動態建構起了一定的支撐作用。舞劇中實境需創造出廣闊的空間,那么虛境則是能引發觀眾豐富的想象。由于蒲尼人的再三挑釁,激怒了納索,便以弓箭射傷了蒲尼人的頭目,這一幕并沒有用舞蹈形式表現出來,而是以敵人包裹紗布的形象和納索被抓進大牢的形式來反映這一過程;以及背水一戰中,因戚姒從大牢救出納索,惱羞成怒的蒲尼人火燒哈尼大寨,劇中只讓觀眾看到倒在血泊中的族人的這一結果,而襲擊的過程是以紅色燈光定點到狡猾的蒲尼人身上,伴隨著刀光劍影聲和火燒聲來表現哈尼大寨已被摧毀。可見,音樂、燈光的設計隨著劇情的推進緩緩的變換著,把觀眾引入到一種現實與想象相匯合的空間,進而獲得更豐富的審美享受。
3 社會效果
這部舞劇從貝瑪的蒼涼吟唱開始到歡快的哈尼長街宴結束,反映出哈尼人的真善與英勇,展現出哈尼的歷史與文化,具有教育性意義,讓全世界的人能認識哈尼并了解哈尼。但美中不足的是,情緒之間的轉化太快,毫無征兆,讓觀眾有點捉摸不透。如在重建家園中,納索醉意中夢到與自己的家人共舞,父母親鼓勵他,妻子陪伴他,突然間的情緒轉變到后來回歸現實的重新振作。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對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上還需進一步提升。《諾瑪阿美》這部民族史詩給我們傳達的思想不光只是在舞臺上呈現的那樣,其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情節都值得我們聯想,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4 結語
大型民族舞劇《諾瑪阿美》從內容的真、情、善到形式的美、境、感,運用綜合性的藝術手段,展現出哈尼族勇往直前、向往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譜寫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光榮傳統,更詮釋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哲學理念。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