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昊廷


摘 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流動人口的規模也隨之增加,隨之而來的流動兒童的數量增長。同時,流動兒童這個特殊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的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關注。本文參考近年的文獻,運用田野實地調查與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以北京市海淀區肖家河社區與冷泉社區為例,從流動兒童的基本特征、生活狀況、醫療現狀、北京戶籍制度以及參與社會保障的意愿等方面發現存在醫療保障參與率較低、醫療保障認知度與滿意度偏低以及醫療保障政策缺失問題。進而,從制度完善、政策宣傳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流動兒童;田野調查;醫療保障
1 流動兒童醫療保障的現狀分析
1.1流動兒童的基本特點,本文作者查閱相關文獻和與調查社區的對比,得出關于流動兒童的基本特征:
1.1.1流動兒童規模的巨大,且迅速增長,其中跨省的流動增長最為迅速,據相關文獻,面向大城市的流動更加明顯;據統計調查,2015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達1367.10萬人,此數據相比2010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的1167.17萬人增長了17.13%。
1.1.2流動兒童的來源廣泛。根據調查情況顯示,肖家河小學與冷泉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來源地主要是北京市市郊區和北京市周邊其他市,如河南、河北等,也有少部分學生來源于其他省份,如浙江,安徽等。
1.1.3流動兒童的年齡分布集中。1998年的《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規定:“流動兒童少年是指6至14周歲,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有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本文研究肖家河小學和冷泉小學的流動兒童學生發現:五年級和六年級的47名學生的年齡在12-16周歲。這說明研究人員在年齡界定上的問題也是需要注意的。
1.2流動兒童健康狀況不樂觀
1.2.1流動兒童的公共衛生保健情況。北京市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衛生保健服務體系,但是這并沒有惠及北京市內的流動兒童。調查中,定期體檢的流動兒童有19人,而他們當中,有7人的身體是健康狀況良好的,健康狀況一般的人數有3位,同時他們也只有1位參加定期體檢,這說明定期體檢對健康狀況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影響的。但據向社區負責人了解的情況,流動兒童實際享受到衛生保健服務的數量少,學齡前流動兒童的健康狀況明顯比北京本地同齡兒童的健康狀況差,以北京肖家河和冷泉社區為例,流動兒童的疾病發生率為56%,這個數據高于本地兒童的疾病發生率(根據社區負責人的訪問了解),這也說明體檢等公共衛生保健情況對于兒童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1.2.2流動兒童基本醫療保險情況。首先,流動兒童醫療保險的政策覆蓋范圍不大。其次,流動兒童參加醫療保險的情況與當地兒童待遇差別大。在社區中,有一部分是農村戶口的流動兒童參加了新農合。但據調查,有56%以上的流動兒童的家長認為,孩子參加的醫療保險沒有享受到與當地戶籍兒童同等的待遇。
1.2.3流動兒童醫療救助情況。在訪談中有關工作人員表示,在政策方面來說,流動兒童被納入到醫療救助體系中的人數較少。由于北京市醫療救助準入的限制,也使得流動兒童不能在北京市享受醫療救助。
1.3流動兒童父母對流動兒童醫療保險的參保意愿與認知程度
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盡管91%以上孩子的父母愿意參加醫療保險,但是對于流動兒童的家長來說,他們對醫療保障的認知程度是較低的,21.3%的家長一點都不了解,36.2%的家長有點了解和36.2%的家長是一般了解,比較了解的家長僅占2.1%,由于缺乏對醫療保險政策的深入認識,從而導致對醫療保障的滿意度較低。50%以上的流動兒童家長認為孩子應該接受定期體檢,保障孩子的健康狀況。2.1%的父母完全不了解相關政策。這與醫療保障的宣傳方式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系,26.3%的家長通過新聞報紙了解流動兒童醫療保障,29.8%的父母則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媒體。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68.1%的父母了解途徑只有通過這些信息手段,但是通過社區宣傳、電話、社保機構這樣的較為官方的途徑來了解醫療保障的知識是非常少的,僅占31.9%。這同時也反映了在流動兒童醫療保障方面,政府對于政策宣傳方面的不足。據調查,流動兒童的父母則更為希望向社區咨詢、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的宣傳以及發放宣傳單等方式來了解這些政策,因為這樣的信息更為真實可靠。
在調查中,父母大都愿意讓孩子參加社會保險,據調查研究,醫療保障參與意愿高的61.5%的是個體經營者,30.8%的人為打零工的人員,因為他們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所以這些群體有強的意愿(如表1),而待業的人參與率僅有7.7%,在經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沒有錢與條件來進行醫療保險的購買,尤其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的醫療保險更是需要更多的錢去繳納。據個案四的家長說道:“如果我們有錢,肯定要投保險的,不然孩子生病,只能傾全家之力來進行救治,就會出現看病難,治病難的問題。”家長的就業情況決定了這個家庭是否有經濟能力來參與兒童醫療保險。
2 流動兒童醫療保障缺失的原因探析
總體看來,目前流動兒童在北京市肖家河與冷泉社區所能夠享受的公共衛生的條件與服務是不夠的;流動兒童的社會醫療保險政策有待提升;關于兒童的醫療保險相關政策宣傳不到位,流動兒童家長對政策了解程度較低;家長的醫療保障認知度與滿意度較低,進一步導致流動兒童社會保障存在社會保險參與率較低的問題。
2.1醫療保障資源匱乏
對于北京市的流動兒童而言,他們只能參加新農合和商業保險,然而這兩項保險在北京的流動兒童中覆蓋率僅在16%左右,難以滿足近90%的流動兒童家庭希望孩子能夠參與醫療保險的需求。而對于家長來說,醫療救助的需求也是很高的,在調查研究中,28.1%的家長一點需要醫療救助,這是相對比較大的占比,這也是非常反常的一個數字。對進城務工人員而言,由于經濟收入不高且不穩定,孩子若生病的醫療花費在家庭總體支出中占比較大,這也使得他們在面對孩子有較大的疾病時更顯脆弱。
2.2戶籍分割嚴重
2004年在全國逐步進行的新農合的醫療制度,讓農村兒童以家庭為單位的形式被納入了醫療保險的體系之內。但是這項新農合的保險制度明確要求流動人口必須回原戶籍所在地參加保險,因為返鄉就醫的花費巨大、家長淡薄的保險意識等很多因素的制約,讓流動兒童幾乎被排斥在基本醫療體系之外。這些由戶籍制度造成的屏障是北京等這樣的特大城市所特有的情況,隨之而來的流動兒童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在調查中,對于生病后作為56.1%的人選擇了自己找藥來進行治療,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的重視程度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孩子需要看病就醫的情況下,32個家長選擇自己找藥。這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對于流動兒童家庭來說,承擔全部的醫療費用是十分困難的。
2.3看病花費高
現階段,我國醫藥費用花費還是相當大的,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看病難的問題,對于流動兒童更是這樣,因為沒有醫療保障措施,沒有報銷體制,所有的花費由家長個人承擔。在數據調查中,隨著看病花費的越多,看病壓力也逐漸上升,當花費為100元以內時,沒有人表示看病壓力是大的,而當花費達到1500元與看病花費達到4000元時,2位家長表示看病壓力是非常大的。看病難,治病難,吃藥難,這三大難題也威脅著流動兒童家庭的生存與生活,不僅影響到家庭作為國家基本單位所能發揮的作用,并且影響到未來兒童的成長,這對于國家和社會治安和安全也埋下隱患。(如表2)
3 流動兒童醫療保障的解決途徑
在討論上述流動人員隨遷子女以醫療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問題時,本文作者 又發現了許多今后可研究的問題。其中之一,為保障他們的享受醫療保險待遇權 利,還應解決流動兒童在城市的戶籍問題;他們能否有資格參與醫療保險與城市 兒童享有同等的醫療待遇,是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任務,而獲得 醫療保障是流動人員家庭穩定、城市安定、社會融合、社會和諧的基本要素。其中之二,從社會保障本質來看,享受醫療保障是公民的權利,醫療保險覆蓋到流 動兒童也是進一步實現全民醫療的重要目標。其中之三,在戶籍問題、政策推行、社會救助完善、建立流動兒童大病保險基金構想上還有很多可以實施完善的地方。
推之及廣,北京作為中國政治經濟發達的城市代表。流動兒童現象逐漸受到各界關注,迄今為止,研究他們的學者從社會融合度、教育水平、心里健康發展 角度不斷的剖析這一特殊群體。可以拓寬的研究點還有很多,本文作者經過一年多的田野實地研究,認為只有從多方機制入手,協調合作才能不斷改善流動兒童的社會保障狀況,使他們這個特殊的群體快樂健康的成長,為新一代人力資本做出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娜.學齡前流動兒童醫療保障問題研究[J].產業經濟論壇,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