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心然
摘要:設計師主要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圖紙的創造,從而設計出當代人們居住公共空間,此過程中因為設計水平存在差異以及各地方人們居住的區域的異樣性,導致每位居住的公民在公共空間內的居住感受較為不同。本文主要針對居住公共空間進行分析,探討建筑物理的設計方法,從而總結出適用于不用環境下的居住空間設計。
關鍵詞:建筑物理設計;居住空間;思考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12 - 0152 - 01
目前我國的公共居住空間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物理設計以及規劃上的不合理方面,一定程度上使我國人民的生活環境以及品質受到影響,忽略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導致人與人之間缺少有效溝通,人際關系逐漸淡薄,出現了集體意識被削弱的現象。因此設計師應加大對于居民居住空間以及物理設計方式等方面的關注度,進而設計出更適于我國居民的理想設計空間。
1 外部空間以及公共建筑空間設計形態
設計師在進行居住公共空間的外部形式以及建筑形態的設計過程中,應著重關注創造居住環境這一問題,將其作為設計的核心,使其能夠與公共空間生活相互融合,進而滿足當代居民對于居住空間的需求。例如:娛樂設施、商業服務以及綠化景觀的設計等方面,以上設計內容都屬于外部物理設計。設計師在進行公共空間整體的規劃設計上,應充分適應現代發展對于公共空間的要求,將生態與人文方面的因素皆考慮其中。在人文方面,設計師應加大營造公共空間的文化氣息,使其能夠成為人們精神家園。而針對生態方面的設計,應著重考慮綠化等方面的問題,為人們營造出帶有綠色健康的環境,使人們時刻感受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進而使人們的精神以及視覺都能得到較大的滿足,時刻充滿歸屬感以及愉悅感。設計師在實際的公共空間設計中,應按照以下原則進行外部物理以及建筑形態的設計:
1.1 對于建筑公共空間,應針對空間比例以及空間尺度進行系統化設計,雖然此方面的設計并不會為人們帶來較大的視覺沖擊,但是卻時刻影響著建筑整體的設計理念以及空間規劃。若空間的尺度以及比例存在不合理,將導致居民無法舒適的在公共空間內生活,空間以及尺度的差異性能夠為人們在建筑公共空間內帶來不用的環境體驗,也是設計師實現多層次設計的基礎。
1.2 在居住公共空間的建設過程中,設計師若完成具有特色的建筑空間設計將成為小區中別具一格的建筑標志,并且能夠為常年居住在住宅小區的居民帶來新鮮感,使其的審美疲勞得到有效緩解,為小區人們帶來較為強烈的視覺沖擊,進而使小區的生活環境充滿人文氣息,實現我國對于公共空間所向往的人性化設計。
1.3 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空間、環境等問題,還要針對公共空間居住人群特點進行合理規劃,保證最終的空間設計能夠滿足小區內居民的生活需求。一般情況孩童以及老人是居住公共建筑群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設計時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使公共建筑最終的設計成果能夠滿足孩童以及老人的精神以及物質上的需求,將其作為設計的歸宿和基礎,與此同時提高建筑空間的安全性,使孩童與老人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針對目前我國的部分公共空間設計來看,部分建筑缺乏針對性的設計,設計過程主要圍繞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基本需求,并沒有及時對居住人群特點以及居住環境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直接導致我國許多居住公共空間都存在相似性,并沒有較為突出的建筑設計。此類現象的發展亦是因為相關設計人員并沒有遵循以上幾個原則進行建筑設計。我國社會呈現繁榮發展的趨勢,與此同時針對居住公共空間設計的設計師也逐漸年輕化,具備資深閱歷以及較強設計能力的設計師越發稀少,因此應加大對于設計師專業能力的培養,使其設計能力能夠得到提高,進而為我國居民提供更為舒適且美觀的居住公共空間。
2 建筑物理設計的原則
2.1 水平交通空間的設計。針對水平交通空間方面的設計,設計師可以利用躍廊式進行設計,例如:在公共空間兩層或是三層的位置增加公共走廊,運用公共走廊自身快捷的特點使各個樓層能得到連接,進而創造出交通走廊。躍廊式的建筑空間設計具備節約性以及有效性,為人們打造了交通空間,與此同時使居住公共空間的面積得到節省,進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
2.2垂直交通空間的設計。目前我國電梯以及樓梯的設計過于傳統,其存在的單一性能,不但阻礙人們的交流并且一定程度上使居住空間受到限制。因此設計師應及時將空間進行延伸,使交通空間能夠與侯梯廳進行連接,一定程度擴大了公共空間的面積,并且在此空間設計利于兒童玩耍以及人們休閑喝茶的桌椅。此類設計不但使人們之間的距離得到拉近,并且為居民提供了更寬廣的空間,使人們在候梯的過程中亦能感受空間設計帶來的樂趣。
結語:綜上所述,居民的生活品質是否能得到有效提高主要是由居住公共空間設計而決定。設計師不斷創新自身設計理念,嘗試和思考建筑空間的設計方法。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居住空間所處位置的物理環境特點,與此同時通過對國內外優秀設計師設計作品的觀察,改進自身設計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保證我國居住公共空間的設計質量,實現人性化居住環境的設計目標,使我國的建筑空間能夠得到完善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向天麒.基于居住公共空間分析建筑物理設計的思考[J].經貿實踐.2016( 23):297.
[2]成侃.對建筑物理課程教學的反思與超越[J].廣東化工,2016,43(20):218 -219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