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 易慶艷 劉鵬程

【摘要】:作為互聯網發展的最新階段,“互聯網+”對于網絡技術與社會的交融進行了全新定義,各行業中關于互聯網思維的使用比比皆是,但是該大環境下依然存在較多問題,大學生群體是廣泛接觸互聯網的群體,作為還未成熟又具有較強好奇心的個體,大學生群體極易受到良莠不齊的互聯網信息吸引與干擾,從而造成大學生群體的信仰危機。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群體 信仰危機
“互聯網+”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前進具有極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但是這種快速的發展同時也造成大學生群體思想觀念的全新挑戰,信仰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價值原則,科學的信仰有利于幫助人們對互聯網時代充斥身邊的所有不良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因此,科學的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信仰意義重大。本文以沈陽藥科大學為例,對大學生群體信仰危機現狀進行剖析,并提出了相應解決對策。
1 相關概念
1.1 互聯網+
對于“互聯網+”的概念,目前學術界還未進行統一界定,本文認為,雖然由于需求不同,不同行業的人對“互聯網+”的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但是“互聯網+”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即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融合與發展[1]。
1.2 大學生信仰特點與功能
大學生群體具有更高水平的辯證思維與抽象概括能力,但是情感也更加易于波動,出于較強的自尊心,大學生群體一般不愿將過多的個人情感宣泄出來,這也有可能導致其出現過于狂熱的行為或者呈現無所謂的態度[2]。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學生群體會呈現明顯的抗壓能力差、自私心理強等特點。為了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解決大學生信仰問題顯得尤為重要[3]。
2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信仰問題分析
為了對“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群體的信仰危機進行分析與研究,本文以沈陽藥科大學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圍繞馬克思主義信仰進行了解,研究內容包括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態度3個維度,如圖2-1所示:
2.1 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相關指標尚有不滿
根據對信仰二級指標的得分排序可知,大學生群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主義與共產黨的態度較差,說明大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相關指標存在一些不滿之處。馬克思主義信仰能夠指引大學生科學的處理人與社會、自我、自然之間的關系,如果大學生群體一直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抱有不滿,我國信仰教育將不能幫助大學生群體形成長久的科學信仰。
2.2 功利性強
結合分析結果,本文發現實際利益需求對大學生信仰形成過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找工作時,高年級學生傾向于更多地關注物質利益,更有可能基于生存壓力養成金錢崇拜觀念。一些家庭收入較高的學生有較高的生活質量要求,并希望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也更關注收益和損失。以利益為信仰指標,大學生將很難客觀地評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缺乏對信仰教育所倡導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敬畏感。
2.3 缺少主導價值觀
“互聯網+”將不同來源的思想和文化混合在一起,然后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卻未能教會每個大學生如何辯證地對待這些思想和文化,因此大學生很容易被錯誤的思想文化毒害。正是這些不同的價值原則使大學生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時,會產生內部矛盾和價值沖突。因而不能形成正確的信仰。
3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信仰問題對策分析
3.1 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升“互聯網+信仰教育”實效性
一方面,學校應制定適應時代的教學策略,改變教學中不協調、不合理的現狀,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規范化機制。此外,應當組建信息專業團隊并引導信息專業團隊學習校園管理、教學、研究和服務知識,使團隊能夠在高校特殊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 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革建議。
3.2 注重學生個性需求,加強“互聯網+信仰教育”針對性
學校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輔導。一是擴大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隊伍。可以引進一些青年教師并發揮青年教師的優勢,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氛圍。二是建立一個多信仰的信仰課程,可以安排其他信仰內容的講座或課程,引導學生以更專業、更理性的方式正確理解金錢和生活,使他們能夠充分理解信仰的內容。
3.3 提高教育者網絡素養,增強“互聯網+信仰教育”互動性
教育的主體由兩部分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理論知識的指導者,教育工作者可以不斷提高網絡素養和分析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理解和分析社會現實,幫助學生認真分析新的熱點問題,及時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應該有積極的互動。教育工作者可以加入學生的微信群和QQ群,讓與學生交流成為常態。還可以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號,加入與建設各種知識平臺,影響更多年輕群體。
作為一種科學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價值原則,使人們能夠更有效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 鑒于此,針對大學生“互聯網+”時代的信仰問題,本文結合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提出了引導大學生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對策。
【參考文獻】
【1】王洪飛,閆方偉.“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研究[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