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娜
【摘 要】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性呢? 只有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獨立獲取知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本文闡述作者在培養小學數學能力方面的幾個觀點。
【關鍵詞】自主學習 主動參與 獨立思考 學會學習 掌握規律
數學是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門課程,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那么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思維,學會學習呢?我覺得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只有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獨立獲取知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一是激發參與的欲望。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之間的矛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把學生引入“質疑——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感知、表象,思維、記憶等凝集在一起,以達到智力的最佳狀態。二是為學生創造參與的條件。教育對象是有差異的學生,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主動的發展。主動發展要通過主動參與來實現,為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探究新知的知識基礎和能力起點,預設好學生解決問題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提供適合不同層次學生討論、交流的問題,使所有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并獲得成功體驗。三是增強學生參與的信心。教育家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被認可。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作為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而且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只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才會產生愉悅感,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尤其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成功的意義更加重要。教師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除了用成功的原則進行教學外,還要發現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的點滴進步給予表揚,保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習信心。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思維。獨立思考是學生形成認知結構,培養認知能力的有效途徑,它直接影響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是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每個人都有智力發展的潛能,要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關鍵在于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基礎出發,圍繞著要解決的問題,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從而揭示知識規律。
二是給學生適當指導。學生在獨立思考中,難免會有困難,甚至出現錯誤。這時教師需要給予指導。教師在指導時不能包辦代替或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要設計有利于學生繼續展開思維的問題。如:題目要求什么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如果知道哪個條件,你就有辦法了?你能從給出的已知條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條件嗎?等等。讓學生繼續思考,促進其思維深入發展。
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為此,我們應以知識教學為載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策略。一是傳授轉未知為已知,從而獲得新知的方法。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前后知識聯系緊密,新知往往是由舊知識引申擴展而來,舊知識又能為獲取新知識服務。教學中要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提出問題,讓學生嘗試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教師在適時給予指導,使學生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從而獲得新知。二是觀察——歸納——猜想——檢驗的學習方法。人的認知規律是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知識往往也是憑借數學直觀,提出某種猜想,進行證明,揭示規律的。可以說,沒有猜想,就沒有創造。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向學生提供實例,讓學生觀察、猜想并進行驗證,實際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歸納——猜想——檢驗的學習方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主動參與是前提,獨立思考是關鍵,學會學習是核心,獲取成功是動力,只有遵循這個規律,才能真正實現培養良好思維能力,形成良好思維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