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英
【摘 要】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啟蒙階段必要學習的四大模塊,其中朗讀訓練通過口頭的表達,通過言語的描述抒發內心的情感。小學生的認知淺薄,對于文章的情感內涵始終一知半解,朗讀中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活躍度,使得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潛移默化的深入文章情境中,觸及文章的思想主旨,真切地融入到語文內容當中,發散思維,以朗讀的語氣語調變化,遷移思維的想象能力拓展。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朗讀中,由于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學生的朗讀能力停滯不前,朗讀水平的差異較大,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朗讀問題,因材施教實現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優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訓練 優化
朗讀訓練中,小學生呈現出的問題各不相同,教師應規避朗讀訓練中的過于集中化,予以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創設輕松、自由的氛圍,讓學生自然而然的愛上朗讀,享受朗讀的過程,逐漸樹立自主朗讀意識。基于學生的朗讀問題,及時填補學生的認知空缺,幫助學生走出朗讀的理解誤區,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指引學生代入自身情感體驗朗讀的內涵,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優化朗讀訓練,師生共同徜徉在朗讀的過程中,在文本的內容熏陶下,吸收文學營養,激發學生的朗讀智慧。
一、范讀朗讀指導
學生在拿到語文的教材時,一時之間不知以何種的朗讀形式進行朗讀,此時教師的范讀將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存深刻的印象。教師應以身作則,根據教材中不同的題材內容,填充多樣化的情感,使得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對朗讀產生興趣。小學生善于模仿,自我表現欲望較強,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在語文朗讀中發揮出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讓學生構建朗讀的信心。例如:小學語文朗讀:“小小竹排畫中游”時,教師應讀出抑揚頓挫感,一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語調似乎飛起來,以類似于說唱的形式,在朗讀時伴有音樂的節奏感,凸顯了學生的童真童趣。朗讀“爺爺和小樹”時,教師將重音放于“冷、熱”上,以溫和的語氣表達:“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表現出爺爺的慈愛,相較于“小樹給爺爺撐開綠色的小傘”這句就可以顯現出俏皮感,教師在示范朗讀中,應做到表情到位,不止語氣隨著情境起伏,同時以肢體語言、表情語言來進行指示,增強學生的語感。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性格在朗讀中鼓勵學生放開內心的束縛,讀出文章的內涵。一些學生的性格羞赧,朗讀時匆匆而過,教師應鼓勵他們放慢語速,逐字逐句地進行品味,同時對于朗讀模仿能力較強的學生及時提出鼓勵,讓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讀一小段或者一句話,這樣小組之間自然有了一種競爭的氛圍,都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每日開展朗讀一練,讓朗讀成為日常的習慣,在風聲雨聲讀書聲中自在的成長。
二、梳理朗讀的流程
朗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小學生的文字積累較為匱乏,朗讀中要先從讀通順開始,而后循序漸進地分析朗讀的內容,深化感知朗讀的文學魅力。例如:朗讀“棉鞋里的陽光”時,先不進行示范,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并布置任務讓學生在朗讀后說一說文章講述了什么內容。學生紛紛開始自由朗讀,讀后有的學生說:“文章講述了我給奶奶曬棉鞋的故事”,有的學生:“帶有棉花的東西都要經常用太陽曬,這樣才暖和”。此時教師還沒有說明文章大意,也不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學生充滿探究欲望的情況下,讓學生再次朗讀,標注出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學生將一些生字生詞“媽、奶、棉、照”等標注出來,在“被窩”后標注了兒化音,然后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標注內容,看誰注意到了別人沒有注意的細節,結合自己的朗讀感想表達出文章中提到較多的疑問詞、感嘆詞,讓學生對比不同疑問詞之間的朗讀差異,媽媽說:“棉被里有棉花,讓陽光鉆進棉花里,你說暖和不暖和?”朗讀出媽媽溫和教育的預期,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也沒濕,干嗎要曬呢?”讀出小峰的天真,奶奶問:“咦,棉鞋怎么這么暖和?”應讀出奶奶自然疑問的語氣,相較于小峰的懵懂無知,奶奶充滿了生活的智慧,因此疑問時也帶有自我聯想的肯定語氣,這些都應結合學生在朗讀時的具體語氣來引導,之后讓學生結合以上的朗讀經驗,再次回顧課文進行文章的思考。學生在朗讀中除了曬被子、曬棉鞋本身,還感受到了溫馨的一家,長輩與晚輩之間的和諧幸福,在學生的自主思考中,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了更多的文章含義,并體會到了不同朗讀語氣的不同表達力度,構建了個性化的朗讀思維。
三、角色扮演激發情趣
朗讀若總是按部就班,學生很容易對長篇拖沓的朗讀內容產生膩煩心理,教師應結合不同的素材內容,拓展朗讀的空間,展開朗讀活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例如:朗讀“我要的是葫蘆”時,教師可讓學生展開角色扮演,分別扮演種葫蘆的人、葫蘆、鄰居等,除了教材上指明的文字內容外,教師可創設情境空間,讓學生根據當時的情境環境,表述出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朗讀理解進行文本的填充。有的學生扮演葫蘆,當鄰居跟種葫蘆的人對話時,葫蘆說:“終于有人來救我啦!”,種葫蘆的人不聽勸地說:“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時對葫蘆的心理造成了打擊,因此其語氣應充滿了無知與執拗。打破教材中一板一眼的朗讀內容,學生在角色中自由的發揮,鄰居對種葫蘆的人進行抨擊,學生的表述不一,但都表示了種葫蘆要除蟲的概念,對此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情感較為充沛,不知不覺走進了朗讀的情境空間中,樂此不疲地討論朗讀的話題。
四、拓展朗讀活動
朗讀過程中,教師可展開活動,讓學生進行朗讀辯論、朗讀比賽等,除了分角色朗讀外,還應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在早讀中讓不同的學生輪換領讀,這樣一些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會展開自我訓練,如朗讀“小白兔與小灰兔”時,就讓學生為小白兔與小灰兔辯論,通過朗讀內容找出各自證明的證據,在朗讀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朗讀訓練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朗讀基礎,采取多樣化的訓練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順藤摸瓜完成文章的探究。
參考文獻
[1]肖洪艷. 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優化[J]. 裝備制造與教育, 2007(1):94-94.
[2]謝競. 優化閱讀加強指導提升認知談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優化[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7(3).
[3]陳敏. 優化課文朗讀提升語文實效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技巧[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6(3):22-22.
[4]李占艷. 淺談怎樣做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J]. 課外語文, 2015(14):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