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必須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科學作為一門綜合理科課程,必須在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變革。基于微課的很多特點和優勢,在農村初中科學教學中靈活應用微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農村初中科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課;農村初中;科學教學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以及開放教育資源的蓬勃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與學習變得越來越快捷、高效。與微博、微信等被廣泛應用的社會性工具軟件一樣,微課應運而生。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以闡述某一重難點知識或教學環節為目標,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為核心,內容短小、目標明確、可循環播放的教學活動片段。微課是微型課的代名詞,是教師課堂授課的濃縮、搬遷與升級版,本質上屬于教師為中心模式。微課舍棄了教師形象、學生形象和教室環境等信息,只留下經過微型化、情境化、可視化處理過的精華內容。筆者嘗試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微課在農村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打破課堂時空限制,促進高效自主學習
首先,微課可以幫助繁忙的學生。學生課下觀看微課開展學習不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控制學習進度,合理控制微課的播放,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微課時間較短,符合學生“注意力模式”,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學完某一知識點。日積月累,若干個“微課學習”能組合成“1+1>2”的效應,最終實現教育效益最大化。其次,微課能幫助學困生。農村學生普遍基礎較弱,待進生多,課堂教學后,往往還有很多學生對一些重難點不能理解,實際課堂中老師也不可能對所有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檢查到位;借助微課,可讓學生在課后反復觀看,彌補學生知識漏洞。
二、形式多樣資源豐富,有效激發學習興趣
對于抽象和靜止的事物,人們總是需要通過直觀動態的表象去認知和領會。比如抽象的微觀世界因看不見、摸不著,對于初中生而言,難以想象,更不能理解。而微課提供了更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能恰當、合適地解決此類問題。微課通過形象的動畫,能幫助學生“看到”奇妙的微觀世界。例如:《電解水實驗》學習中,通過微課動畫,學生能形象地看到水分子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是如何分解成氧原子和氫原子,氧原子又是如何結合成氧分子,氫原子如何結合成氫分子的。這些微粒在微課中變得可視而有生命力。這樣可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并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益。再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理解地球自轉的同時進行公轉,地球自轉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的黃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定的夾角即黃赤交角,從而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晝夜長短變化、太陽高度角變化、進而導致四季的形成及五帶的劃分等,如果把這個動態的過程用動畫模擬制作成微課,比傳統教學單靠教師語言講解、教具模擬生動形象很多,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情景更真實、生動,更有利于高效課堂的生成。
三、簡單高效使用方便,增強師生情感交流
首先,微課讓教師更了解學生。對于微課的制作與設計,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課前學生已經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課堂上教師就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互動交流,有助于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其次,學生通過課下觀看微課視頻,能夠與教師在視覺上的近距離感觸,并且可以圍繞某個復雜的問題,通過QQ群、微課平臺等方式溝通交流。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消除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促進相互間的情感交流。
四、運用于實驗之教學,解決軟硬件眾問題
微課運用于實驗教學,可解決實驗設備不足及實驗安全、實驗現象觀察不明顯等問題。例如:《空氣》教學中,用紅磷測定空氣的成分。因紅磷燃燒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為酸性氧化物,具有強腐蝕性,不可用手直接觸摸,也不可直接聞氣味。此實驗嚴格來說,不能在教室里做演示,需要在通風櫥里進行實驗。如果微課代替實驗,則學生不僅能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而且安全、環保。很多實驗在實際操作中,使用微課,可“放大”實驗現象,易于觀察,記憶深刻,更便于理解。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達到教學目的。
五、鋪教師成長新路徑,促教師專業之發展
農村教師,由于環境條件等原因,缺乏專業發展平臺,工作一定年限后,往往容易出現職業懈怠;微課應用,利于提供一個新的目標方向,激發動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教師制作的微課,是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的結晶,因而制作與交流分享的過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是極為寶貴的財富。教師在微課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根據教學規律、現狀及學生的反饋,不斷反思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是對自身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完善的過程,更是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新途徑。
六、后記
微課只是教育工作者們在教改中尋找到的一種新形式,雖然在農村初中科學教學中作用顯著,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課程體系結構,它只能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教學離不開教師,更不能忽視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若一味的用微視頻代替實驗,就會變成模式的識記,違背了以學為主的教育思想。同時微課主要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隨時隨地能夠進行科學基本知識及技能的學習,有些重難點往往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這樣就離不開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講解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不斷進行調整。
微課在教學中的使用雖有局限性,但最大限度地發揮微課在教與學中的輔助作用,更好地為科學課堂教學服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農村初中科學教學質量。總之,微課之于傳統教學,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如何學習和利用微課更新教學理念、重新定位教師角色、重組教學內容,都是新時代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昊廷波.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農村學校教學[J].新課程研究,2012(12).
[2]張曉萍.初中化學微課堂教學探討[J].中國教師,2014(03).
作者簡介
陳菊芳(1984.07.28—),女,漢族,浙江臨海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科學教學研究,單位:浙江省臨海市杜橋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