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玲
摘要:興趣是小學教學中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新課改之后,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開發方面都更加強調趣味性。所以本文中我以小學語文為例,具體探究關于學生興趣激發方面的方法,以期待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趣味性探究;新課改
近幾年以來,隨著我國各行各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產業的蓬勃興起,不僅對于行業人才的需求變大,而且對于人才所具備的能力也有了更為精確和嚴格的要求。因此,作為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學校,在教學方面也逐漸開始走上改革道路。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國家開始有序性的進行各階段各學科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等兩方面的革新,對于已有的知識和教學模式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添加進新的內容,提出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開發新的教學模式。
這也就帶動了學校教育中教與學的連鎖反應: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毋庸置疑要遵循新的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如用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步取代“考試為主”的教學理念,將“一言堂”的教師占主導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主導,教師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而從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相對于以往僅僅以知識教學為主,轉變為知識教學的同時,更加強調對于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激發。總之,教育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要適應時代潮流,做到因時而動,因勢而變,不斷前進。
新課改之后,對于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智力發育水平還受到限制,所以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對于教師的依賴程度相對于初高中階段來說要大得多。所以,作為小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具備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下,做好學生興趣激發和能力培養兩個方面的工作,為學生未來進入初高中階段,乃至大學教育奠定堅實的學科知識和個人能力基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本文中我將以小學語文的教學為例,選擇素質教育教學理念中的一個觀念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來談談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實踐,并從自身的教學實際出發,談談針對趣味性課堂創建方面的建議和看法。
一、發揮環境的影響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作為群居性的動物,且思維上具備感性和理性兩種方式,所以在日常思維和行為方面往往會受到周圍大環境以及其他人的影響,并且影響力會和人的年齡成反比。而影響有好有壞,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有所不同。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環境的影響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先從自身表現的提升出發,以自身為推動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因為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程度和信任程度相對較高,教師的情緒和行為方式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保持精神狀態的積極性,保持情緒的活躍性,這些都會通過教師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然后感染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活力,進而不知不覺中被帶動起學習情緒,進而實現班級教學氛圍的良性循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其次,抓住課堂前三到五分鐘,做好每堂課的“開場白”。因為對小學生來說,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轉變不及時的情況,所以在語文課堂一開始我們就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一方面引導學生從課下玩耍的狀態轉變到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做好語文知識學習的思維準備。如,在講解課文時,我們可以準備一個相關的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然后再進行知識的過渡,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樂趣
小學生的喜好是善變的,所以要想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我們就要采取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新奇,從而源源不斷地產生學習的動力。
首先,課堂上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由“靜”轉“動”。小學生心性不穩定,所以在課堂上很難安安靜靜的坐住聽課,那么我們就順應學生的這一特性,將課堂轉變為“游戲”,如采取情景式教學模式,通過角色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將課本中描述的故事、情景演繹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也就不知不覺的記住其中的內容,直觀的感受其中情感,并且感受到語文課堂與眾不同的樂趣。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激發學生的“發言欲”,引導學生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與互動。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閱讀和寫作,這兩者都需要學生具備發散性思維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探究、交流等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從而實現思維的交互,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思維層次,延展學生的思維角度,擴大知識視野。
三、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采用表揚為主的課堂評價模式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反而會因為無知,而更敢想、敢表達,表現欲望強烈。那么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肯定學生這種學習態度,從而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基礎。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感興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難點,進而調整知識輸出方式,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多給予學生正面性的評價,尤其是表揚和肯定。如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對于學生的主動回答,不論對錯都要肯定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舉動,而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則要毫不保留的給予表揚,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感受到教師的期待,進而持續產生學習的動力,形成結果與動力的良性循環。
總之,不同階段的教學活動,都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確定教學模式,對于小學教學來說,我們就要鎖定興趣的激發,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師生關系等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上進心,也就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