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君
摘要:提問是聯系師生思維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養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問題的習慣。在推進有效教學的今天,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技巧尤為重要。本文就教學中怎樣使提問更技巧化提出一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技巧
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一項技能,恰當的提問,使教師的教學目的明確地被學生掌握,教師也能憑此有效地控制課堂的進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僅是被“填喂”的鴨子,更是有了自己的問題,自主的思考、品味、感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設疑,解題和反饋,指明方向、啟發思維、調節氣氛、承上啟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在推進有效教學的今天,探究課堂提問比傳統教學更技巧化,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發展,顯得非常重要。
一、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提問存在的弊端
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能否提出有開放性的問題,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傳統的語文課的弊端:其一,對提問存在盲目性。老師在上課時,沒有目的,沒有針對性的提問。往往是讓學生齊讀課題后問;看了課題,你想問什么?知道了什么?結果是學生不發言。其二,提問繁瑣,無重點。一堂課上,老師問得多,什么都問:對不對?是不是?找到了嗎?會讀嗎?記下來了嗎?…… 課堂上老師成了保姆,學生只是在老師的指揮棒下來回運轉。其三,提問、解問不抓時機。為了激發 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出示思考題,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后,找到答案,問題提得不錯,可當學生讀完課文后,老師不去解決思考題,而去進行生字教學,讓問題放“冷”了。其四,更為普遍的是:簡介作者??——范讀課文——自讀課文——字詞教學——教師分析——布置作業,一節課中,氣氛顯得沉悶,缺乏高潮,老師唱獨角戲,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本沒調動起來,只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老師講得多,形成講解——接受的過程。
二、教師的提問要精心設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問題
(一)提問要循循善誘,注意啟發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利用腦力勞動的效率。”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是在教學《空城計》時,設計問題:(1)什么是“空城計”?(2)諸葛亮為什么要擺“空城計”?(3)擺“空城計”的結果怎樣?(4)諸葛亮為什么擺“空城計”能成功?多用疑問性提問,發散性提問,讓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在提問中創新。
(二)提問要新穎別致,注意趣味性。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離不開“思”,“思”必須有利于“學”,學與思是鳥的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同樣,學必有問,學與問,相輔而行,才能有悟。教學《神氣的絲瓜》一文中,指導理解:“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一句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絲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會想些什么?會考慮哪些問題?使學生聽后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積極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對學而知的內容,注意變換角度,使學生有新鮮感。
(三)提問要因勢利導,注意靈活性。
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找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進行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關鍵。在教學《匆匆》時,文本中所設問題較多,不必另設更多的問題。提問的繁雜細碎,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主問題”的設計研究,用少量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來代替數量眾多的“碎問”。教師只需對文中的問題進行點撥,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學生答問可能出現多種問題,教師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有針對性的發問,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與答案。學生答完問題,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時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不能答錯就白眼相待,諷刺挖苦,也不能無原則地贊美。注重正確評價,靈活多樣的鼓勵。
(四)提問要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
提問應面向全體,根據教學目的,要求與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提問對象,這樣可以吸引全體學生積極參加思維活動,促使每個學生用心回答問題。在教學《神奇的絲瓜》時,指導理解“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提問:“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什么?“含笑面對秋陽”是什么意思?你從中悟出了作者怎樣一種人生態度?學生思維的結果會有些偏差。教師應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找提問對象,先懂得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意思,再思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什么?這樣進行從詞到句逐一理解。從蘊含的多種可能,要求學生自行推斷,讓學生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尋求答案。
三、提問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一)提問的特點。
精心設計,注意目的性:在教學中提問,不應是隨意的,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進行。提問要前后聯結;提問要注意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時間。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學生的基礎,授課前要精心設計提問內容和形式,問題要精,具有典型性。
(二)提問的難易。
難易適度,注意科學性:課前,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針對自己的學生實際,掌握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是簡單的“對”與“不對”,要使學生“跳一跳才摸得著”。難度大的問題,要注意設計鋪墊性的問題。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應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喚起注意力,解放思想,大膽思索,勇于創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修訂版 全一冊) 教學科學出版社 1984年6月(2009.07)重印版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年版